2020-11-27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BY 壹團 晴王

我想分享看這本書前我不謀而合使用書中技巧的情況。

統測前倒數一百天左右我才下定決心要讀書,於是我安排晚上回家在書桌前算一小時的數學、複習一小時的背科,等這些事情辦完後,我會獎勵自己趴在床尾看小說到睡前,那時讀掉了三大本磚頭小說,同時我讀書時的專注度也大幅的提升,有了晚上讀小說的獎勵渴望所以白天讀書從痛苦轉變成又期待又有點開心。

同時在洗澡時背單字也成了我的習慣,一邊想著「要是連廁所這種地方都有單字,洗澡的空擋多少也會看進去幾個吧!」,於是將自己較弱的單字寫在便條紙用膠帶將它固定在淋浴時可看見的範圍、刷牙可見的範圍、上廁所可見的範圍,為了強化單字記憶還將他們分組,每當我刷牙時就會自動聯想到那組單字,轉頭要洗頭時看的是另一組單字,神奇的是,隨著英文單字大量暴露在我的生活範圍裡,背單字這件事從原本的抗拒變成習慣,甚至白天走路時也不自覺會拿單字本出來看,從能輕而易舉的頻繁接觸到習慣性的去背單字。

對於各科目,我當時意識到必須跟興趣綑綁我才會有動力鑽研,於是我開始找蝙蝠俠的美漫、動畫來觀看打破對英文的抗拒並且將答對機率的提升當成是額外獎勵;讀國文時剛好被朋友帶進布袋戲圈裡,於是我從了解各角色參考的古代聖人、詩人的背景來代替純背誦,而布袋戲半文言的台詞讓我打開國文修辭與賞析語意的敏感度;晚上坐公車回家時看著一棵一棵的樹從眼前晃過,從此我就喜歡上坐公車,因為那讓我連結到放鬆,當時在公車上我又會把蔣勳講藝術史與設計史的錄音拿出來聽,當設計史變成好聽的故事時根本不用去背,了解背後演變的脈絡自然可以用邏輯與推理去得到答案⋯⋯諸如此類等等,都用上了提示、動作與獎勵的步驟,難怪備考後期並沒有感覺到太大的痛苦,因為已經變成了習慣,而獲得獎勵的過程又是那麼快樂。

趴在床上閱讀這件事從那時變成了意識中與快樂的連結,因為那代表我在看喜歡的書,所以自然會產生愉快的心情,而現在,每當我發覺我趴下看書,通常是讀興正濃甚至想通宵看完的時候。

而看了《原子習慣》後讓我更能抓到如何培養好習慣、如何戒除壞習慣,實際在生活中使用覺得新鮮又好玩,「身份認同」會使我認真戒除壞習慣,每一次的抉擇點都讓我察覺自己的進步,其實我根本不需要那些加工食品與無端的進食,每次冒出想進食的念頭都讓我得以思考真正的原因,是工作的焦慮?還是生活的壓力?或是當下想解決什麼麻煩?當解決真正的問題,進食的慾望也隨之消失,這時從「逃避的自己」往「勇敢面對問題且有效率解決的人」邁進,這無疑是對自我認同的最大獎勵,目前正在依照這個模式進行習慣的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