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剛開始閱讀飢餓遊戲三部曲時,以為它是美國版的「大逃殺」(青少年們被政府抓到荒地去自相殘殺),但讀到後期,發現重點不再是遊戲本身,而是探討戰爭,極權政府和那些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這本虛構的反烏托邦小說,實則為極度寫實的寓言,甚至正是最後那帶點悲涼感的結局給我的後勁之強,讓我對這系列的評價一直很高。
這次前傳的主角不再是凱妮絲或飢餓遊戲,而是本傳裡處心積慮折磨凱妮絲的壞總統史諾在少年時的故事。
出身貴族,卻在戰後家道中落的少年史諾,自小背負著使家族榮光再現的虛無使命感,在外人面前披著氣派貴公子的表象,生怕被人知道其實輝煌的史諾一家早已家徒四壁。這樣的反差環境使他的內心有著名門的自我優越,卻又對這空有其表的形象感到自卑。
長期武裝自己,壓抑自己,心理存在著衝突與矛盾的史諾,家庭環境使他自小學會世故,但光是這樣的出身背景當然不足以讓他成為本傳中的大魔王,前傳中的史諾和一般人無異,同樣有惻隱之心,也討厭不公不義的事,有顆柔軟的愛人心和犧牲奉獻的英雄情操。他原本也能是個善良的平凡人。
可惜打從一開始,史諾就是都城計畫中的一顆棋子。
恐懼是控制人心的手段,也是一切混亂的源頭。
要使一個人喪失理智和人性,就是掌握對方心中的恐懼,了解他害怕的是什麼,利用其弱點去控制對方,讓他長期在患得患失的崩潰邊緣,再進而釋出那些煽動洗腦的思想,把對方改造成想要的模樣。
史諾曾經抗拒,也試著掙脫過,但出於求生本能,他終究屈服了,成為改造成功的最佳範例,而且還學會了那些別人對他使用的手段,學得比誰都好。
他明白了一個人要變得強大,就必須成為一個沒有軟肋的人。他決定除了自己之外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愛任何人,不再讓任何人成為他的弱點,這樣他就不會被傷害或利用,不會被人看見他的脆弱。因為被傷害的感覺太深刻痛苦了,所以寧願跟痛恨的人結婚也不願再愛了。他會一輩子孤寂到死,但唯有如此才不會受傷。這是他最後的選擇。
越是狂妄自負的人,骨子裡越是個懦夫,因為害怕被人看穿自己的脆弱,而用一副不可一世的軀殼去掩飾自己。
從他下定決心的那刻開始,殘暴又冷血無情的總統史諾就誕生了。
在施惠國裡,每個人都是飢餓遊戲的參與者,沒有人是真正的局外人。
沒有人能從體制內逃脫。
對我而言,這部的主軸不是飢餓遊戲和那些參賽者,而是關於『邪惡』本身,是如何被有心人巧妙地操作,培養而成的故事。
無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更重要的應該是,
良善可以被培養調教,邪惡亦然。
Ps:在看這本前傳的時候,一直讓我聯想到另一本反烏托邦的經典”1984”,真心覺得1984真的太神,對比現今書籍和社會趨勢,
常常都有看到1984的既視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