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環境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做為「行惡」的代表,裡面提到了著名的監獄實驗,想要證明人在環境的感染下會自主發生邪惡的行為,如虐待囚犯等等。但後來我自己上網找資料時發現這個實驗爭議非常大,近年來甚至有人認為整個實驗就是個騙局!但不管如何,很有趣的部分是作者實地採訪了自殺炸彈客的父親、走訪了巴勒斯坦,並引用了非常多對自殺攻擊的研究。究竟怎樣的人會選擇不要自己的命,去殺傷百千個無辜民眾?結論是,這些人跟一般人幾乎沒什麼不同。甚至也不一定特別虔誠。策劃者利用社會關係的種種影響讓他們成為自殺攻擊者。像是英雄式的宣提「殉道者」、給予「殉道者」的家人一定的支援、補償、與祟高的地位。這樣的樣版不斷影響著這些「正常人」,最終吸收並引導他們完成「使命」。然而,策劃者本身一定不會自己犧牲的。有研究指出,被抓到的這些「導師」「主謀」,都有強烈自利傾向並十分高傲。比起已死的攻擊者(由他們的親友採訪得知他們生前是怎樣的人)以及行動失敗未死的人,差別不可謂不大。我本身對目前另一種形態的恐攻「孤狼攻擊」的成因也很感興趣,但本書主要探討群體之於個人行為,所以可能要翻另外的專書了。
那麼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的人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天生帶著英雄因子?答案也是:他們也都是平凡人而已。二戰時,歐洲各地都有拯救猶太人的人,遍佈波蘭、法國、荷蘭、德國本地等等。不過,這些人比較有可能是受過父母的良好道德教育,以及可能也身於某方面的少數派。像是維琪法國下,拯救無數猶太人的社區,本身是百年前被迫害的新教徒,直至那時,在天主教為主的法國仍是少數。
所以說,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要行惡或行善,幾乎脫不了群體的影響。
書裡還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就是反對的聲音。當你身邊的人都一致指向一個錯誤答案時(不過當然是演的),本來很肯定正確答案的人,幾乎無一不動搖,最後隨波逐流!成語「指鹿為馬」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但,好消息是,只要有一個人,一個就夠了,提出反對的聲音,那麼人就比較可能有勇氣說出不一樣的答案。如果恐怖主義團體中,能有一點不一樣的聲音,那就能夠動搖很多人了。
(PS.因為我是閱讀英文原版所以相簿內是英文書,標題是中文翻譯書名。用詞也可能有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