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首先關乎於自我探索,在實際嘗試過各種領域的事物,才能找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東西,再者,一般來說學習的成長曲線,一開始都會是指數成長,直到某個階段才會到達學習的平谷,成長緩慢下來,多方涉略嘗試,培養各個領域的基本技能並不一定是沒有效率的學習,第三,也是在現代很重要的,跨領域的思維,當我們在某個特殊領域鑽研到一定深度,成為了所謂的專家,很容易讓眼光變得狹隘,造成手上有錘子,什麼東西都像是釘子,只使用自己畢生鑽研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結果就是捷思與偏誤。但在如今這個無限可能的時代,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也相對複雜,換言之,需要從多方向的角度去思考,甚至需要的是結合各領域知識所產出的智慧結晶。
現代人追求高效,大家都希望能夠贏在起跑點上,作者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例子反駁此點,強調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甚至短期高效的的學習方式,放長時間來看,實際成果並沒有比較好。刻意練習間,刻意不練習。經由正規的訓練,確實可以快速增強技術,少走許多彎路,但同樣也失去了探索以及激發創意的機會,無師自通者會做很多嘗試,設法抽絲剝繭,學著解決問題。在學習的同時,交叉練習也是相當重要,依據不同的情境或者規則,去套用自己所學習到的抽象概念,較能夠應用到其他地方,也許在學習當下無法立竿見影,但到了最後成果卻是會比較好的。(強調學習探索與困難,反而深刻。)
起步晚非劣勢,反而造就最後的成功。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作者說道樂於放棄,鼓勵人們轉換跑道,以現今社會的教育體系,缺乏讓人們自我探索的階段,大學訂定的課程,依據系籍做專業化的教學,有時在某個領域投注太多,即便感到不合適,但在現實社會面,也無法隨意捨棄,陷入沈默成本謬誤。置換領域並不是問題,重點是明白放棄到底屬於失敗的半途而廢,還是成功的另闢蹊徑。知識經濟創造就了對「發想新概念與創造新知的壓倒性需求」,舊知識與新技術的結合,能夠產生更好的化學效應。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放手一博,是解鎖個人才華的鑰匙(鼓勵探索,跳脫舒適圈,追求更合適、更有熱情的環境,與過往經驗作結合)
隨著各種經驗累積,「無以定義的吸收消化過程」就會產生。只要一個人保持開放心態,就會從每個嶄新經驗中學到東西。成功人士都是短程規劃專家,世上唯一恆定的就是改變,若是過於堅持長期計畫,將會使思想固化,無法順應時代或趨勢做調整。
在和善的環境下練習某項技藝,很容易受到結構化的模式所影響,比如運動選手、西洋棋手、橋牌高手、外科醫生等需要「大量規律」訓練的技術,在遊戲規則改變之後,反而更難去適應新的規則,甚至在不明確的情況下,而下意識地使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解決問題,做錯了決策。尤其在現代,重複性工作更容易被機器所取代,最成功的專家並不只是專精,而是能夠觸類旁通,避免認知壕溝,打破思想迴路,擁有抽象思維。(強調在學習中理解技術背後的抽象概念,在不同的情境下應用類推。)
在決策上,一個人知道越多內部細節,愈會受限於局內觀點,做的判斷越極端,善用外部資訊,比較類推真實案例,把問題分門別類,多方探索思考,更能夠洞見決策上的盲點。解決問題的高手,擁有「多樣基礎領域」的概念,背景愈多元,愈有新見解。
「內行門外漢」思維:跳脫出問題本身的專業框架,從其他不相關的領域經驗中尋求解決方法。
過度專業化,讓我們鑽牛角尖、陷入死胡同。我們往往會搜刮專業產業內的所有資訊,有時反倒會讓我們身陷困境,走入死胡同(若是同產業內有辦法解決,早已解決),套用個人專業領域外的隨機經驗,有時就像是靈光一閃,懂得結合各種知識,才能掌握機會。作者提倡開源共享的做法,公共資源知識愈多,門外漢愈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
將類似的概念從個人推展到團體,作者以NASA的不同管理方式當作正反兩例,強調團隊必須同時具備階級與個人主義,從決策的高層到基層員工要有良善的溝通管道,組織結構並不該是梯形,而是同心圓。員工在遵從公司規章的同時,也要有模糊的空間去做自己,發展個人主義的特色,接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聲音。團體不應該只有一種主流文化,反著主流文化去發展,讓整個群體更為多元,不同的文化互相拮抗競爭,從正反甚至多面向來看待事情,決策能夠更為精準。
我認為本書並不是在貶低將技能專業單一化的領域專家,作者也強調這個世界,甚至一個團體內需要各種領域的專家,但在這個資訊傳播前所未有快速的時代,手機能查到的資訊,讓我們在某個程度上並不需要擔心知識量的不足,反而如何運用以及結合的眼光更為重要。
在專業化基礎上,保持著樂觀以及開放的心境,對事物不拘泥,而有澄澈透明的思想去接受各式各樣不同的言論以及看法,並基於自己的經驗去思考創新,以任天堂橫井軍平先生為例,將水平思考發揮到極致,旁徵博引看出舊事物結合後所帶來的新影響,才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