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就是「減法解決法」,也就是「減法的美學」。
透過放棄東西,讓心情獲得解放,進而使我們隨時保持神清氣爽的一種生活方式。
斷捨離簡要說明如下:
斷:選擇必要的東西(東西的入口)
捨:留下必要的東西(東西的出口)
離:重複實踐「斷」、「捨」後的境界,讓精挑細選的東西,發揮最佳功能的狀態。
身體需要新陳代謝,空間也需要新陳代謝,若只進不出,能想像任排泄物(廢物)堆積在你的空間嗎?
為何物品難以放棄的原因?
物品本質上不具意義,但人們會將自己的喜好、感情,疊加於物品上,因此物品成了「東西+感情」的集合體。
而儲存大量物品的心理狀態,源自於恐懼。大致分為三種類型:逃避現實、執著於過去、對未來不安。
作者提出兩項斷捨離的基準:自己、現在。
以「現在的自己」為基準,重新思考物與我的關係。
若沒用的物品因為是「別人送的禮物」、「高價名牌貨」,就捨不得丟,那物品就成為主角;若因「總有一天」或「最近」可能會用到,別再欺騙自己,其實就是「已經沒用的廢物」。
再利用「要、適、快」原則篩選物品
1.這件物品是否必要?(要、不要)
2.這件物品是否適合?(適、不適)
3.這件物品是否讓我感到快樂?(快、不快)
對於現在的自己沒用的東西(不要),再去除不適合的東西(不適),最後刪掉不喜歡的東西(不快),就能留下對自己必要、適合及讓自己愉悅的東西,這點和「怦然心動」作者不謀而合。
透過斷捨離,正視加諸於物品上的感情、藉由整理確認關係(讓物品處於最適當狀態),提升專注力,可以讓人生產生震撼性的變化!而本書第四章也分享網友正面經驗,正增強斷捨離的信心。
最後,本書作者嘗試以成年男女為目標族群而撰寫,相較於斷捨離一書,簡要且易讀,惟刻意區分男女差異,複製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如塑造能幹的男人;造就美麗的女人),這點讀者需時刻保持性別敏感度,免得淪性別歧視與偏見,也希望,透過上述書摘,讓大家也能學習到整理的思維模式,成為更好的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