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收穫頗豐的一本書,書名撇開副標不看,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市面上常見的心靈雞湯XD
書中談論的是市場的道德界線,當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明碼標價,事物的本質是否會因此被影響進而變質?有什麼東西是不應該用錢買到的?
書中對於市場的質疑有二,
其一『不平等』:
在現今這個社會,金錢的重要性之所以越來越高,不就是因為它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如同作者在前言所說:「如果富裕的唯一優勢是有能力購買遊艇、跑車、奢華假期,那麼所得和財富的不平等就沒那麼要緊。但是當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多—政治影響力、良好的醫療服務、位於安全而非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住宅區的家、進入菁英名校而非爛學校的管道—那麼所得和財富的分配就愈顯重要了。當每樣好東西都待價而沽,有沒有錢,就有了天壤之別。」
其二『腐化』:
我的理解是,一旦這個事物可以透過市場進行交易,其本質會被扭曲的,便是腐化,像是付錢給小朋友是他們閱讀更多的書、校方將入學名額拿來拍賣給出價最高者、出售生育許可、窮人販賣血液為生等等,或許這些行為都能達成經濟學上的「效率」,但卻違背了我們的道德直覺。
作者於書中林林總總講述的案例都相當精彩,但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案例,便是【絕症保單貼現】:
「此一方式興起於80及90年代,由愛滋病的肆虐所促成,該產業所交易的,是愛滋病患及其他被診斷出罹患絕症者的壽險保單。此一產業的運作方式如下:假設某人持有十萬美元的壽險保單,而他被醫生告知只剩下一年可活。再假設他眼前需要錢來接受治療,或者只想在僅剩不多的日子裡過得好一點。一名投資者表示願意以折扣價向這名病患買、這張保單,比如說五萬美元,並且代為支付每年的保費。等到保單的原始持有人死亡,該投資者便可領取那十萬美元的保險金。
一九九八年,《紐約時報》刊載了一則故事,敘述密西根州一名氣憤的投資者在五年前購買了莫里森(Kendall Morrison)的壽險保單,莫里森是個患有愛滋病的紐約人,當時病得很重。多虧了那些新藥,莫里森恢復了穩定的健康狀況,令該投資者相當沮喪。莫里森說:「以前我從來不覺得有誰希望我死掉。但他們一直用聯邦快遞寄信給我、打電話給我,像是在問:『你還活著嗎?』」
試想有一天自己面臨同樣的情境,而一個買了你保單的陌生人巴不得你早點死他好獲利,想想都覺得毛骨悚然。
這本最讓我欣賞的一點,便是相較於直接向讀者灌輸自己的認知與看法,作者是選擇了把現況告訴我們,並細細剖析過後,再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思辨對錯。比起平時的被動吸收,此書會促使我們主動反思,閱讀過程中幾度不由得停下來,慢慢思考、細細咀嚼,最後再內化進自身的知識倉庫。
此書的第一版是在2012年出版,而我手上這本暢銷十萬冊典藏版則是於去年再版,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孤陋寡聞(?),相較於作者的前一本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大家都相當耳熟能詳,此書的市場曝光度好像略低許多,多虧了YouTuber Neko嗚喵的推薦才沒有讓我錯過這本好書,書中許多例子都讓我有點驚悚於這些事情發生的時空背景,竟然是將近10年以前,不知台灣幾年後便會產生與書中相同的困境,希望在那之前,我們能對這個議題有些許的認識與反思。
真的太喜歡這本書了,導致心得怎麼改都覺得寫的不及書中萬分之一的精彩,希望有興趣的群友們能找來看看,絕對不虧!最後我必須誇獎一下本書的裝幀,是採用可以180°攤開的設計,看的時候不用一直抓著書,整體閱讀觀感相當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