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文
狄奧多·阿多諾 Theodor W. Adorno德國社會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音樂家以及作曲家。阿多諾本質上是個哲學思想家。外界給予他「社會哲學家」這個稱號,是著重在他的哲學思想中關於社會批判的面向。
提出感性語言看法,排除理性思維進入感性,不再以主觀批判世界,而是多方層面的提出看法,主體與客體關係呈現運動狀態並相互結合。在形象自身的表現直接的解構,主體瓦解崩解的去除我思、重新定義與他者關係。從美學史上有不同作品可代表;表現主義-卡夫卡文字《變形記》《地洞》、史塔文斯基音樂《普欽奈拉》、寇克修卡繪畫。抽象、達達、超現實主義 – 貝克特文字《等待果陀》(1952年)、荀白克音樂、畢卡索、克利、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Georgia O'Keeffe等等。
最近剛好有機會與劇團合作,由卡夫卡地洞為腳本的裝置藝術,發展過程中體會到卡夫卡地洞的寫實、抽象、不完美、人性、缺陷、文字下的社會的表態。
在社會觀點下的結構,經濟體系處於壟斷的資本主義與強國主義,官僚之間虛偽的「渣滓」和「變形」社會化關係,人如同形式下的編碼程式。腐敗的權力結構與人際關係下的冷漠虛假情節,不由得內在產生巨大的焦慮處於瘋癲狀態,逐漸被心靈被最深的恐懼包圍給吞蝕。
最具核心的論點:「藝術所以具本質性的社會關聯,是從作品裡看到社會內在,而非從社會角度看待藝術內在」。 不再陷入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分法;好與壞、真理與虛構、美與醜、善與惡,而是觀察與辯證。
阿多諾提出形象自身的理論價值何在?我認為是一種心靈與自身的結合,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世界獨一無二的個體,精神透過身體創造出語言、形象、音樂、 繪畫、文字等等,拋開世俗社會下的規範,資本主義、性別歧視、種族的分別,用自身的觀點看待所處的世界,是一種真實、直接反映的當下。沒以加以裝飾、修飾下呈現渣滓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