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該大家都有看到經濟學人的那個封面?
https://twitter.com/TheEconomist/status/1387753511446880261?s=20
還有今天的新聞,真的很煩一直來亂。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517553
總之借了這本書來看,內容有點像是災難求生手冊+恐攻求生手冊。
理論上「無差別式的屠殺行為會遭到國際社會所譴責,所以從道德倫理的角度來看,現代國家都會迴避這類攻擊手段。」
但事實上「如果敵軍侵略的用意是種族淨化,無論是基於政治、經濟或宗教目的,你我都很有可能慘遭虐殺。」
照這樣看來,根據香港、新疆、西藏、蒙古的前例,總覺得中國如果要侵略台灣,應該會是走留島不留人的路線。
掌握資訊,做好準備與心理建設,有備無患。
節錄句子
1. 沒有任何一種情況比聽天由命還令人感到不安與恐懼。
2. 能供隨身攜帶的用品量無法太多,所有東西在挑選時必須記住盡量輕巧、可多功能使用的原則。
3. 資訊在短時間內大量湧入腦中會讓人變得恐慌,思考就是為了重新釐清這些資訊。
4. 救援的首要原則就是先自救,也就是將自身安全視為最優先考量。唯有先做到救助自己的「自助」後,才能與周圍的人展開互相救助的「互助」行動。
5. 擁有愈多技術、準備愈充足的人,存活下來的機率才會提高。
6. 戰爭時,較安全的地點其實就是敵人攻擊了也沒有好處,攻擊成效不佳的區域。
7. 如果沒有相對的覺悟與勇氣,將很難在戰爭這個無道理可言的世界存活下來。
8. 了解敵人,便是在戰場上是否能存活下來的重要環節。
9. 保命四要素的優先順位:體溫>水>火>食糧
10. 人的精神會因為睡眠不足與戰爭帶來的壓力而逐漸耗損衰弱,最終寧可選擇一死,為自己尋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