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挪威當代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這本書時,著實會被它的厚度與三十四萬餘字,頁面中密麻的間距嚇到。不知不覺讀到中段時,與友人抱怨了下他的叨叨絮絮,你會不斷的被原敘事線岔開再進入他下一個世界,回頭後已經幾千公里遠,還要費盡心思幾萬字的距離走回來,然而這也是吸引的點:我找不到停頓點可以中斷閱讀。
.
而在毫無停頓可能的自述中,也夾雜了大量與旁人的對話結構,這種透過你來我往堆疊的時間長度,對生命的探討,讓我想起了《愛在三部曲》。
克瑙斯高描寫與琳達從初次相遇到決定結婚,以致到婚後的種種爭吵及孩子們相處的現實光景,也跟《愛在三部曲》系列中所詮釋的,從人與人之間的可能花火走到歡迎光臨現實人生有所交集。
或許沒有電影劇情中前段的浪漫,然而越平凡的日常卻越有共鳴,於我來說那也是必經現實。
克瑙斯高身為作家對獨處的堅持,恰好與琳達的依賴大大成反比,在愛與獨處間,距離美感不再。一位依然還在掙扎的男子,光明與黑暗時常伴隨著他。
婚前就知道了日後可能會有的摩擦依然相守?
究竟說準備好了但愛情是不是仍會在孩子出現後產生裂縫?
讓我對這本也在矛盾間搖擺。
克瑙斯高光是從沒有明確界線的自我獨處與家人時光就大書特書,充滿對人生的詰問,夾雜在柴米油鹽之間。
然而我們常常得是透過他人存在而知道自己的位置,因此這樣的私密書寫,克瑙斯高不只寫自己,還有他人。
若說我們對於偶爾窺探他人私密多少都有點慾望的話,應該有同樣比數不想讓別人窺視自己的黑暗。據說克瑙斯高寫就這本《我的奮鬥-戀愛中的男人》,讓他的妻子再度陷入抑鬱症,並相信他倆再無浪漫可能。
是因為足夠真實,還是因為夠私密,才得以如此讓人好奇?
可卻也同樣在思考,作家不得不寫,是不是無法忽視自己與他人內心層面的掙扎?
如果迴避了自己真正想書寫的,是不是所謂的自傳反而存在虛假?
看完之後我稍加理解,對於這樣書寫人生的人,先不論他是否為當代暢銷作家,抑或只是平凡人,還是存在著不會完全認同這個人的一部分。
說到最後,如同作家吳明益在開頭的專文推薦中也提到一個很直覺性的問題:「我們花那麼多時間讀另一個人的人生做什麼?」
在這630頁的路途上,在克瑙斯高毫無節制的人生書寫上,我們得以有餘力提問、反思、嘲諷或附和,那同樣映照出我們的人生,不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