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BY 壹團 KAO

作者有感於近年社群媒體造成青少年的焦慮與憂慮比率上升,社會形態兩極化激化仇恨,公民縮進同溫層中被一心挑起紛爭的極端人士放大對相反立場的恐懼,此書成書背景在2016年川普檔選後和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之後,雖然台灣沒有像是美國的種族膚色問題,但此書提及的三大謬誤也同樣的可以在給身處台灣的我們借鏡。

一:脆弱的謬誤:家長過度保護和安全主義至上反而讓孩子過度懼怕毫不危險的情況,讓孩子相信失敗和痛苦會讓自己永久受損本身就是一種傷害,<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同樣提到『反脆弱』的概念:人類必須藉由壓力和挑戰來學習茁壯,當安全的概念蠕變納入主觀認定的『情緒安全』並預設孩子們都是脆弱的,過度執迷於消除真實或想像中的威脅,反而剝奪年輕人發揮反脆弱的能力。

二:情緒推理的謬誤:

真正讓我們恐懼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們看待它們的方式。對於侵犯的概念由過去的『意圖』漸漸轉變成為主觀認定的『影響』,包含『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輕視,這種『微侵犯』概念變相鼓勵大家做情緒推理,先認定對方的言行在侵犯自己再以這作結論合理化自己的感覺。預設對方居心不良並用最不友善的方式解讀他人行為,讓人更容易自認為受害者並導致憂慮焦慮和憤怒。

三:我們與他們的謬誤

由於人類基因中帶有的部落主義,我們容易淪為病態二元論的受害者,作者提及兩種認同政治,一是共同人性政治,二是共同敵人政治。前者如同馬丁路德訴諸共同人性的高尚,後者如希特勒把對手妖魔化,散佈仇恨言論等於放棄和平化解不同意見的可能性。而近年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各自帶入同溫層,議題兩極化容許為意識型態動用言語暴力,政黨之間不再視彼此為合法的對手而是危險的敵人,負面黨爭造成的情緒對立,促使公民參與政治的動機不再是對政策的支持,而是對它黨的仇恨。

公共哲學有個概念叫做『善意原則』,我們可以善意和同情去了解對方的論點,幫助對方設想一切有利的說法後仍可以反駁對手,才能確保我們沒有被無知、偏見和意識形態給蒙蔽,儘管近年公民為重大事件爭取正義的熱情上升,對於公共議題的參與和討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善意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