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感與故事迴圈,這大概是用來形容這個故事最貼切的兩個詞彙了吧。
作者自己也提及靈感的來源,最明確的就是來自於《一千零一夜》,另一個比較知名的故事迴圈的形式應該是《薩拉戈薩手稿》,但這部我久仰但一直沒看,而常看的書評將這本書評為不如前兩者,或許就文學的結構與意義來講是如此,但我更偏向將本書稱為入門版。
彷彿是俄羅斯娃娃,一個故事套進另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人講述故事,而主角就像全面啟動般不停墜入更下層,最終發現自己穿過了本來的世界,在一個僅有些微細節不同的世界定居下來,多年後發現自己經歷的奇幻體驗被寫成一部同樣名稱的小說,而故事又再次開始......
只要能夠接受作者給予的幻想情境,就能很快地被吸入這片奇妙的,互有呼應的世界。而結尾與開頭互相呼應卻彷彿是不同世界對話的這世紀,不禁讓我立刻想起森見登美彥前一部風格轉變之作《夜行》,在奇妙畫作裡穿越到另一世界的設定。
故事精采之處大概都在於發現進入套娃環節的瞬間,看見前一個敘述者被放入故事中,而一層一層遞進的感受,有點難以形容,發現作者隱藏的伏筆與彩蛋的感受大概差可比擬吧。
但有些敘述仍是感覺流水了一些,比方前面眾人摸索熱帶內容的地方。而有些轉場太過突兀,比方白石小姐拿了池內的手稿閱讀後的地方。再者有些呼應比較淺薄,沒能看到作者把金銀島、辛巴達等故事更深的靈魂串起來蠻可惜的(不過說歸說,我也難以想像怎麼做到這件事,現在小說僅是把人物名稱掛上,然後經歷拼貼進裡面的一些發展,再深刻可以怎麼發揮,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創作上的問題。)
還有一個小問題,p216把《黑死館殺人事件》的作者寫成小栗蟲太郎,雖然虫字是蟲的簡體,但一般來說尊重原名,應該還是都寫虫才對。
但整體而言我還是喜歡這個故事的,如果能作為入門的奠基,進一步打開《一千零一夜》以及《薩拉戈薩手稿》的話,想必是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