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人家有傘,我有美國:鬆鬆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調查報告 BY 貳團 TONG❀

這本書是留美台灣人、現居美國波特蘭的二胎媽媽所寫的她眼中的美國人,她提及許多大眾對美國人的刻板印象,與他常居美國後,認為美國人為甚麼會這樣那樣的原因。書中用了許多飛白,浮誇的比喻讓人對文化描繪有更生動的感觸,我很喜歡她對台美文化對照的精闢解釋。


書中分為五個大類在做介紹:美國人性子、美國社會潛規則、日常與過節、社會的一些好與壞、教養與升學。以下是我最有感覺的幾段文化差異:


◎能言善道
美國人能言善道,small talk能力非常好,But WHY?
他們從幼兒園起,只要舉手發言,就能得到劇場式的讚美,還有小貼紙、小獎章等等扣住小童心弦的小禮物。不同於台灣的單向授課,問與答是他們上課的重要環節,辯證的方法與討論的邏輯正確性,間接加強了表達能力。
美國人無論年紀多小都會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家長帶去小兒科,與醫生對談的往往是小孩子本身,父母只作為補充的角色,與亞洲家長主導話語權不同。
家長不會說:「小孩有耳無嘴」、「不要問很可怕」、「不要跟陌生人對話」;相反的,他們會說:「和陌生人有禮貌對答,對話無害,但世界上有很多壞人,要保護自己」、「小孩要多質疑,解答心中的疑問是好事」。
若以推崇西方教養的角度看,中國千年文化是原罪,很多諺語長年累積到近乎神聖的存在,但真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慣例嗎?「俗話說的好……」是我很討厭的一句話。
在他們腦海裡,發言與人身危險、以下犯上、負面態度並無相關連結,不認為自己會因發言而惹上麻煩也是他們為甚麼願意說、輕鬆說、說得好的原因之一。


◎運動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人愛運動、常看運動節目,NBA體系名人各個年薪驚人,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慣例存在?
他們從小爸媽會七早八早的載去運動,國小可能還都在家附近,國中開始有些「巡迴賽事」,那就不是小距離可以到得了的了,單趟三四個小時都有。小孩課後上體育課、參加運動比賽,就像台灣送小孩上補習班,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台灣會拿體育課上數學、英文等等主科,轉至美國,這份至尊就成了體育課。
美國升學體制很重視體育能力,認為長年在某個運動的表現是個人堅持與領導力的養成結果,代表一個人是否能夠持之以恆的努力、是否有求勝的意志、是否有團隊合作的能力,單單這方面觀念的不同,就足以大幅提升運動在校園裡的地位。
運動員之於學校更有實質上的經濟價值,大學體協美式足球賽為例,排名前十的學校每年為學校進帳上億美金,排名前三的球隊本身就有十億價值。十億大概就是上市公司遠雄建設的市值三百億,能想像交通大學旗下擁有一個遠雄建設嗎?
美國人對於運動這件事的共識已經跳脫喜好,來到了生命不可或缺的程度。


◎地區治安
入夜後的安全與否,取決你住在「好區」還是「壞區」。大都會的治安比小城市或郊區差,郊區尤以收入高的中產以上家庭群聚住宅區的治安更好。悠閒富人區甚至是好到超越台灣治安的好,白天孩子在門口自由玩耍、去咖啡廳包包放桌上不須看管。
區域治安差距甚大,都是因為錢,我們會想說,怎麼不在壞區多派警力就好?
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可不是這樣運行,富裕地區繳交的地產稅遠遠多於貧窮地區,而哪裡收入就在哪裡支出,繳出去的地產稅只能用於稅收當地的公共開支,好區收到的稅金多就可以雇用越多的警力和購買越多的配備,來維護當地。
同時地產稅稅金也用當地教育,提供孩童更好的學習環境;不難想像經濟差的所謂壞區,家庭能提供的資源少,公立教育資源又薄弱,就學率偏低造成走上犯罪機率非常高。結果就是社會問題代代相傳,成為難以翻身的「低端階級」。
看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後的我,在討論家庭資源與教育的篇章,對於教育有越來越多的想法,更加認為縮減城鄉差距與偏鄉教育勢必是重要的,且刻不容緩。遠距教學在家很方便,但多的是家裏沒網路、沒電腦、沒大人教如何使用的孩童。


礙於篇幅,簡短說明幾項有趣的文化:
中冰奶半糖少冰?一個句子太多訊息了,等店員聽完一杯中奶茶,才能說冰的,至於甜度冰塊的量調整過於細節,忙著跟客人聊天培養感情的店員,通常聽完客製化內容,一樣附給你隨心情而定的甜度冰塊和一如既往的have a nice day微笑。
台灣傾向不能說、不能和別人討禮物,在美國則是有生日禮物清單的習慣,能避免重複又確切能送到主人翁的心坎裡,何樂不為。
每個小孩和大人都有自己固定的醫生,從小到大的小兒科醫生與家庭科醫生。在美國生病第一時間是在家休養,早點過去看醫生還是會叫你先回家。診所是約診制,壞處是不能隨時遇到生病就去,好處是不用等太久且醫生看的病人數量是固定的,能顧及診間品質。
美國媳婦不需要洗碗,耶穌過節也不用準備三牲四果,媳婦怨氣來源不是勞力分配不均或被當傭人使喚,是擾人的親戚問題與包辦所有親戚的禮物,每個人都要不一樣,每年也不能重複,購買路線也要規劃順利。


還有諸多關於賺錢、升學等等的生活觀察,都十分具有特色,在美劇便常常會看到這些有趣又豐富的生活景象與互動。作者在結尾的章節也寫了她對於留學的看法,有些難關要注意,卻也支持大家去過看看不同的人生道路,是本有歲月年華入駐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