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BY 貳團 yintsui

在父母及我們小時候,似乎都有被放養、體罰的情況,然而我的朋友們,已經身為父母,則是課業及課外活動都要干預,每一場班親會必到,小孩的每一場畢業典禮、開學典禮,都不錯過,常常和老師討論怎麼教育孩子,一起配合,身為沒有小孩的我,常覺得有小孩的人時間及金錢上也因此被限制,當然也默默地佩服他們,但也不免有所疑惑:為何我們成長過程,被打、被放養時,我們不會懷疑父母的愛,現今卻完全不同?
此外,為什麼以前的人覺得生小孩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現在很多人開始思考該不該生小孩或是減少生育子女人數?(真的是房價的問題嗎?)
這本書由二位經濟學教授撰寫,用不同層面討論教養的決定,書裡有大量的統計數據、歷史及社會學來討論,包含要不要生?生幾個?怎麼樣的教養方式最適合?該不該依據男孩女孩有不同的教養決策?另外,在所有教養限制中,哪一項因素至為重要?書裡提供了一個框架,也就是說讀者可以自行思考自己是處於書中的哪個框架,而這個框架下,大部分的人做的教養決定是什麼。
如果父母用大量時間、金錢教養子女,有助於子女的成功,那麼父母就會採用密集教養,也就是教育投報率愈高,父母的教養愈不放任。
生不生小孩?生幾個?則在於孩子的夭折率、母親的時間機會成本以及小孩的經濟價值(童工問題的討論,當然在華人社會是養兒防老的討論XD),看起來和房價無關(?)
書裡面,我最喜歡第八章。(由於這本書有點硬,用大量的統計數據及面向討論,依照導讀建議,看完第一章之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來看)。
第八章雖然是用社會階級不同,討論不同的教養決定,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教導子女這樣的價值觀?
為什麼有錢人重視享受、休閒,也教育子女品味,有錢人的子女多是聯姻?為什麼藍領階級總是比較重視子女”敬業精神”這個價值觀,而中產階級則是教養子女"耐心、有遠見、延遲享樂"的價值觀。
另外,不同國家的父母,重視勤奮順從、獨立、想像力的價值觀也有不同,在第三章裡則是用各國家貧富不均的方向來討論。
透過書的內容,可以理解在不平等的年代,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