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經歷(一般人應該很少有啦…)所以沒辦法耐著性子慢慢看,這本書像可說是鉅細靡遺地從媽媽的角度記載了槍擊案槍手「狄倫」成長的片段以及案發前後幾年的生活細節跟心情。
如果很想研究的人或許會很開心寫得很詳細,但我個人會覺得流水帳太多,不太有耐心讀。大概花三個小時翻完它,比較有印象的是:
有一些謀殺,它的本質其實是「自殺」。並非所有的謀殺目的都是殺人。槍擊案另一個槍手艾瑞克,他的目的就是殺人,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而狄倫則是偏向想要自殺,其他的生命變得不再重要,一次次的規劃血案的過程可能是在麻痹自己對於生命的感受。艾瑞克屬於反社會人格,而狄倫是憂鬱症,艾瑞克善於操控人的技巧搭配引導出狄倫的憤怒,兩人的合夥釀成了校園槍擊悲劇。
從書裡的描述來看,殺人行為可能跟精神狀態、人格、疾病比較相關,而不是像媒體喜歡營造的、大眾想像的「父母失職、疏離」或是「孤僻沒朋友、愛暴力電玩」這麼單一元素可以解釋的。從描述親子相處過程來說,作者跟丈夫應該可以說是對「足夠好的父母」了,也可以說其實是很普通、平凡(所以才會懶得看流水帳)。主角狄倫還是個會摺紙做造型小動物給媽媽加油的乖男孩,甚至在輔導中心那裡都得到很高的評價,越看越覺得其實真的不是那麼明顯可以看出某一個人將成為殺人犯的。(媽媽比較後悔自己沒有做好的是不夠瞭解憂鬱症、沒有即時斷了兒子跟艾瑞克的聯繫)。
作者後來比較多在協助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自殺」,因為一起校園槍擊謀殺案,有可能出於一個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欲望」(這裡指的是狄倫,非反社會人格的艾瑞克)。這個點是我讀本書之前沒想過,比較特別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