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1

信仰的終結:宗教、恐怖行動及理性的未來 BY 貳團 阿良

於美國筆會2005年非虛構類得獎著作,臺灣2016才翻譯出版,而在2021年讀它,依然能引人思考宗教與理性之間的衝突。

本書第一章直接講結論:理性已被放逐,一神教信仰和人類的理性站在對立面。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即便是最「溫和」的信徒,也不能責難他們宗教中的基本派的主張,進而形成極端主義的溫床。

舉例來說,天堂的觀念,現代科學尚無法證實,但宗教中關於天堂的信念比比皆是,而擁有死後世界的信仰正是某些人能犧牲生命的主要原因,如蓋達組織和泰米爾之虎的自殺攻擊,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於宗教的信念---眾多不理性的信念。

全書從第一章破題開始,第二章以邏輯論證信仰本質上的矛盾,第三章講基督教世界的不理性,第四章講伊斯蘭教的排他性和暴力本質,第五章說基督教如何影響了現代國家的進步,第六章則試圖從腦神經科學和倫理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建立取代宗教的善惡觀,第七章簡單的討論以「理性」建立靈性體驗的可能

書中旁徵博引,不但大力批判伊斯蘭教經典中種種殘暴的教條,也將基督教世界歷史中種種暴行一一攤開來,從宗教審判、獵殺女巫、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殺嬰、近代的猶太大屠殺等等,都是信仰基督教的文明所犯下的惡行。

閱讀本書,可以強烈的感受作者滔滔不絕的雄辯氣勢,邏輯一一步步被帶往他的結論,像我一樣未深刻信仰任何宗教又自許有理性精神的人,也許都會認同作者強調的「宗教有害論」吧。

作者宣稱宗教之害不足彌補宗教所造成之惡,因此摒棄食古不化的教條以建立新的文明秩序,或者可以說,作者希望除去所有不理性的信念(當然宗教是其一),以理性代替,看來故然吸引人,然而閱讀本書時常發現作者設定的討論基礎,摻雜許多個人的主觀見解,而在各個領域中,還需要更細緻的分析才行。

例如關於刑求逼供,作者指出因「刑求」而生成的痛苦並不大於「炸傷無辜孩童」產生的痛苦,既然可以預見發動戰爭必然導致無辜的人受害,而人們(美國)依然執行了 ,沒道理對於刑求關達那摩的戰俘有更大的罪惡感,並稱之為倫理直覺的漏洞,應以科學方法來研究。這問題近似於電車難題:為什麼我們不傾向殺害一個人而拯救另外五個人,麥克.桑德爾的書中其實提供不少了方向,桑的書甚至只是倫理學的通識教材,而本書作者雖為哲學學士,在此議題的討論顯然有失深度。

又書中對於伊斯蘭教的批判,有相當大的篇幅著重於古蘭經的經文,並將「大部份恐怖份子都是伊斯蘭教徒」歸因於教義所造成,這種分析批判法完全忽視了伊斯蘭的觀點,流於望文生義且缺乏歷史脈絡的闡述。作者對伊斯蘭文明的了解程度有限,反倒襯托出其批判基督宗教,無論從歷史的發展過程還是從現代世俗的基督教信仰出發,無不拳拳到肉暢快淋漓。

閱讀本書,一方面需要保持開放的心胸,跟著作者雄辯的邏輯去推進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批判性的閱讀角度,反思書中的種種論點,始終保持理性,才是本書能帶給讀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