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述了如何從讓自己的親子關係盡量邁向最理想的情況,尤其對於童年有傷的讀者,讀起
來不僅能幫助自己的親子關係,也能間接療癒過去童年的不足。作者首先提到當自己養育子女時,很容易復刻之前自己與其父母的關係,所以遇到困難時也請想想當初自己的父母是否有類似的教養過程讓自己受傷,以免延續錯誤到下一代。之後會說一些如何順應嬰兒的天性,之後引導孩子的感受,以及最後孩子其實成長很快,每個階段需要的溝通方式都略有不同,如何溝通能讓孩子能願意和你說起他遇上的困難與感受,讓親子關係能夠一直維持互相理解、相互尊重。
不過本書大多數論點缺乏數據支持,基本上論點大多歸納自作者身邊的意見,約三分之一是作者的女兒的狀況,三分之二是作者作為心理師遇到的個案,所以不確定作者的理論如果遇到比較難以管教的小孩的時候,能否行得通。尤其是作者反對嬰兒做睡眠訓練,反對讓嬰兒制約習慣固定作息,以陪在嬰兒身邊睡覺,讓嬰兒隨時都有安全感來替代,就不會頻繁在半夜哭鬧。作者的嬰兒睡眠主張有點過於理想化,參考資料也難以支撐是否能取代睡眠訓練。所以書中的理論還是當作建議來實行,心態上如果沒辦法達到也不需要太過氣餒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