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能在對認同相關主題的闡述與討論中,看到群體中的個體差異,差異中的極端,極端與集體間微妙的矛盾。一人一國一國一人的異國風情。
塞普勒斯從1974年分為北部領土的土耳其塞普勒斯地區,與島上剩餘土地的希臘塞普勒斯區。書中訪問一部分住在倫敦北部的希臘塞普勒斯猶太人,與住在賽普勒斯當地的希臘塞普勒斯人(好像繞口令)。這本專著加大拉進英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比重,探討1974年發生政變的前後,與接連著的軍事外交行動,對海內外的希臘塞普勒斯人,延續到現在社會、文化與政治上的影響。
作者首先藉由幾個在希臘塞普勒斯人這個群體中,廣為流傳關於英國、土耳其共謀,造成1974年一連串事件的陰謀論,佐以當時英國、希臘、土耳其與北約的各方策略和考量,作立場對照與紀錄說明。再來敘述希臘塞普勒斯人群體偏重一方的歷史文化根源闡述,如何簡化它並重點式地,匯編進基礎教育系統的歷史教科書中,接著歷經了幾次編撰內容的爭論與改革。不多闡述前因的重點式歷史教科書,讓教師、媒體與民眾對歷史有更多講傳論述的彈性。海內外的週年紀念活動、博物館與紀念碑景點的設立與探訪行程,都是流傳歷史與鞏固加強集體意識的方式,同時,也都是一次次讓個體面臨認同心理的衝突和挑戰。
在塞普勒斯這塊土地上的意識形態運動,都是相互消長的:塞普勒斯主義(Cypriotism)早在獨立前已存在,不論種族信仰地對英國殖民的抵抗;伴隨著獨立而來的,是與希臘母國統一運動(Enosis),造就了1974年的政變;而土耳其意識(Taksim)的興起,是對Enosis的反動,劃分了塞普勒斯的領土;時至今日,塞普勒斯主義再度崛起,因為它對於想要塞普勒斯統一的人來說,是抵抗英國殖民遺毒、希臘背叛與土耳其入侵這些外力,最大又最小的交集。讀完更好奇北部土耳其塞普勒斯的人們,有著哪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