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不該畫線」,那就是讓你覺得「對!沒錯!我想的果然沒錯!」的部分。
不過會翻開這本書卻是因為看到書中的某幾段,當時就是想著「對!沒錯!就是這樣!」而去找這本書來看。以前也想過其實看書時會挑自己想看的、認同的,似乎也只是在強化自己的想法,而這本書告訴你「自我陶醉線」只是確認既有信念、毫無意義。反之,若有一句話令你感到不太舒服但卻印象深刻,就務必要畫上一條線。這應該是這本書對我最有助益的一段,雖然還沒實際改變什麼,但接下來看書選書應該會有不同於以往的角度。
另一段,「選「專有名詞」較多的書」,這也是我一向很不愛看的書,作者認為專有名詞越多、資訊越多、作者越用心查資料,但過去我遇過幾本每三、五句就會引用其他書或人的話、或者很多很長、很類似的專有名詞,過分頻繁反而讓我很煩躁,會覺得作者沒有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不停的塞進別人的東西或看起來很艱深的專有名詞,來讓文章看起來豐富,但是我覺得句子跟句子很片段、想法無法連接。
這個部分之後也想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多看幾次,再思考一下。
「與其在一本書畫100條線,不如在一百本書各畫一條線。」、「一本書就算只有一個地方讓你畫線,這本書就值得了。」
過去不管是看書、看劇,總是很在意從頭看到尾這件事,就算遇到已經看不下去的戲劇,也會逼著自己看完,這幾年有開始學著「棄劇」。而書本,作者認為挑自己有需要的章節看、不見得要整本看完,我覺得有這種想法會讓自己看書再輕鬆一些,有些書看一半一直無法往前,不如先就著自己已看完的部分先做個整理、或快速翻一下挑自己有興趣讀下去的部分先閱讀,做個段落就挑其他書看,至少會繼續往前。
基於以上幾個想法,我檢討自己過去看到不是那麼喜歡的書,在寫心得時多為反駁作者或負面評論,似乎無益於成長,雖說反駁也是一種思考與對話,但接下來想試著只從書中挑出對自己有幫助的,不喜歡的也沒什麼好提的,畢竟說出口的話就是一種強調,我們需要再三強調的是會成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