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我都只專注於泛讀及閱讀,盡量避開寫作。不是因為懶,而是壓根子不知道要如何下筆。就算硬要下筆,產出的文字及段落根本慘不忍睹,彷彿語言癌纏身。
從國中作文考試時的刻意逃避,到後來選擇理工科背景時的缺少訓練,都直接導致了我不想直球面對寫作這個大魔王。
但該來的還是要來,自媒體當道的現在,斜槓名詞的產生,對於寫作的要求都不言而喻。在工作十幾年後也發覺只用嘴巴講,會有受眾數量上的限制;用寫作的方式才能讓自己要佈達的理念被更多人所接收。
當然,寫作的好處除了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外,在平常講話時,思考的跳躍性及偶爾邏輯的不自恰也能因為有了寫作的訓練,得到改善。
為了讓自己的寫作等級提昇,最近買了幾本相關的書,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就是其中一本,叫做階梯寫作。在眾多相關寫作類書籍裡,這本算是教學成份相對佔的比較重的一本,有學術理論也有實際例子。書中大概分成三個主幹:
第一主幹:『寫作前的體質檢驗』
對於寫作有困難的人,要認清到底是『寫的出』,還是『寫不出』。
『寫不出』的症狀是 : 沒有感受,閱讀不夠,無法下筆。
此類患者對於書寫的主題無所感,大腦沒有思緒,或是閱讀不足,無法對主題進行深度分析或廣度聯想。以至於無從下筆。
『寫的出』所遇到的問題會複雜的多。症狀包含:
1. 心有所感,但詞不達意。此類患者是內心有感受,腦中有想法,但詞彙量不足,以至於需要時無從表達。常常會有產出的文字比較平板的現象。
2. 邏輯矛盾,文字冗贅。此類患者思緒離亂,隨想隨寫,文字無法駕馭思路。這是大部分的人問題所在。
書中提出要成為合格的寫作者前要知道自己是那一類患者,才能針對不同的病狀對症下藥,解決長久存在的問題。我自己比較算是寫的出,但文字冗贅,乾脆不要寫的那種患者。
第二主幹:『關於寫作的基本認識』
寫作分成三個面向:邏輯,語法,及修辭。
1. 邏輯是指文章的思路是否妥當,上下文是否存在合理的因果關係。
2. 語法是指語言文字在組詞及造句上的結構規律。
3. 修辭是指增強言詞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
第三主幹:『給讀者的寫作客製化療程』
1. 不知道如何下手,先從摘要及縮寫開始,找一本喜歡的書,用自己的邏輯跟想法做摘要,寫完之後看是否整體概念仍與原書相符合。
產出後的文章在自我評價的同時,也可以請同儕來閱讀並回饋,藉由此類評量,可以讓自己知道是否想闡述的概念有順利的被閱讀者所接收。
2. 手寫抄錄喜愛的句子以及段落,建立起一個語法模組的資料庫。在寫作或發想時,可藉由資料庫裡面的素材作為起點來進行再創作。
作者也提到所有創意的起點,都是從模仿開始,模仿不是抄襲,而是創新,創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作。
3. 善用中文詞彙的多變性,讓形容詞不再簡單無味。例如常聽到的形容詞大多是『蔚藍的天空』、『藍藍的天空』,我們可以用『朗朗的晴空』來做玩轉變化。把形容詞加長,可以讓主題的形象更為聚焦,例如『無聲的教室』之於『闃無人聲的教室』。
上文中所精鍊的三個療程就是分別針對寫作的三個面向所提出的解法。訓練縮寫摘要並接受回饋改進,這種迭代過程可以讓寫作的邏輯思路變得清晰;手寫抄錄喜愛的段落及名言能讓我們吸收強者的功力,增強語法;訓練及善用詞彙的多變性,可以訓練自己的修辭,讓文章顯得不那麼單調。
寫作是讓自己想法最有效率散佈出去的一種方式,也是最容易讓人看到自己價值的一個手段,尤其在這個時代,自媒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幾天嘗試有意識的讓自己的想法聚焦在寫作上,雖然幅度不大,但真的有感與以前的狀態不同。以前的我就是看著一張電腦A4紙,打字五分鐘,發呆十分鐘。最近習慣寫作的節奏後,雖然腦中還是會不時的空白跟發散,但感覺漸漸能夠的讓腦中的想法聚合投射。希望假以時日,我也能夠高效的產出優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