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BY 貳團 Iris Hsueh 紹芸

這本書在點出很多人對於世界的認知是錯誤的。雖然世界上仍然有壞事發生,但許多事情正在變好:赤貧人口變少,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人口成長趨緩,死於天災和戰爭的人大幅減少,多數孩童有疫苗。新聞很少報好消息,人們的直覺偏誤讓人很容易誤以為這個世界一直很糟。多數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或者認為貧窮國家永遠貧窮,永遠不可能追上先進國家。

「以前我們那個年代人心單純、治安好太多了。現在這個年代太亂了,壞人很多」、「以前的人比較健康,現代人比較不健康」、「我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沒辦法改變政府和企業。」我曾經聽過這些說法,當我想請說話的人提出數據詳細說明的時候,他們就用一種「這還用討論嗎?本來就是這樣啊」的態度回答我。真希望他們有讀過這本書!

當人們只憑感覺而不是憑統計數據去做推論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對世界的誤解。而這些對世界抱持錯誤認知的人,看不到世界的進步,很容易會有「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放棄想法,我想這會是人們最大的損失。

十種直覺偏誤及對應方法

1. 二分化→尋找多數
用「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來試圖分類人們的生活型態將會遠離真實,因為多數人落在中間。作者建議改用「四個所得分級」來區分人們的收入及生活型態。

2. 負面型→預期壞消息被渲染
人很容易美化自己的年少年代,感嘆今不如昔,但多數事物往往是昔不如今,只是人非常容易忘掉事物「當年」到底是什麼模樣。記者容易選擇性報導壞消息,而且壞消息容易被渲染。

3. 直線型→線會彎折
很多時候數據並不是直線型,例如「全球人口」。當作者在幫助赤貧地區提升醫療、公衛、教育資源孩童存活率時,有些人跟作者說「別幫助他們!拯救窮苦小孩只會讓人口繼續增加」。實際狀況是,當更多人脫離赤貧,更多女性受教育,孩童存活率上升,不再需要生一堆小孩幫忙家中農事,也不需要多生小孩以免孩子早夭,因而讓生育率下降。脫貧進展愈慢只會愈導致人口增加。全球每天的新生兒數已經不再增加,人口暴增的時期即將結束。

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蛀牙」和「車禍」都是駝峰型,因為所得進入第二級的人開始有閒錢買零食,路上有小巴、機車和行人,但要到第三級政府才有錢推廣潔牙教育,到第四級才能改善道路狀況、交通號誌和行車教育。

4. 恐懼型→計算風險
對生理傷害、受困、毒素的恐懼,曾經幫助我們的祖先活下去,直到現代,這些危險仍然會觸發我們的恐懼型直覺,因此地震、戰爭、難民、災害、火災、洪水、鯊魚襲擊和恐怖攻擊這些字眼特別容易影響我們。

5. 失真型→掌握比例
善用比對和除法(看人均數字)。單一數字很難判斷這到底是多、還是少,拿兩組相關數字來比對更能準確掌握概念。例如2016年總共有420萬個嬰兒死去,單看這個數字可能很多,但比對歷年數字,這已經是歷年最小的數字了,顯示出趨勢正在好轉,我們針對嬰兒的措施和努力是有效果的。

6. 概括型→質疑分類
有時候分類會誤導人,要質疑分類。「多數」到底是51%還是99%?別假定這個群體適用的原則到其他群體也適用。

7. 宿命型→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個人、國家、宗教、文化和價值觀都在改變中。1996年,僅27%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現在,高達72%的美國支持同性婚姻。如果你覺得文化和價值觀不會改變,試著跟爺爺聊聊天,看看祖父母和你的價值觀有多大差異。留意逐漸的進步,每年進步一點點,幾十年後就是巨大的改變。

8. 單一觀點→有工具箱
要驗證自己的想法,別只看支持自身觀點的佐證,最好請不同意你的人檢驗你的想法,並找出他們的漏洞。專業有侷限性,別對專業以外的領域撈過界。當心簡單的想法和解法,要歡迎複雜的思考。

9. 怪罪型→不要怪罪
尋找結構性原因而非戰犯,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梅毒曾經是可怕的皮膚病,俄羅斯人說是波蘭病,波瀾人說是德國病,德國人說是法國病,法國人說是義大利病,義大利人回擊說是法國病。找代罪羔羊是人類天性,我們需要找人怪罪。

就如同西方人認為中國、印度及其他崛起的國家應該為氣候變遷負責,說出「他們不能過我們這種生活,我們不能讓他們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否則這星球會被他們排放的廢氣給毀掉」這樣的話語。但如果看人均碳排放量,真正應該說的是「我們不能過我們這種生活」。

10. 急迫型→小步前行
尋求更多時間和資訊,要留心分辨,相關且正確的資訊才有用。如果有對未來的預測,要求對方提供所有預測情況,並詢問這類預測在先前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