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1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BY 貳團 黃仲豪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先說這本書裡面80%以上的觀點我都不認同,甚至是反對,更不認為美國的年輕人會是失敗的一代(a generation for failure)。但仍然覺得這是本好書,值得閱讀。兩位作者不但提出好問題,提供完整的觀點和論述,行文(譯筆)也很有故事性,閱讀的過程極富趣味。作者之一Jonathan Haidt的前作「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更是極具啟發性,值得推薦閱讀。

這本書的內容已經有很多群友分析過,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群友可以參考:https://learningteamsix.blogspot.com/search?q=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這裡我主要想提出的是對於作者論點的不同意見,尤其是三大謬誤的前兩項:脆弱的謬誤、以及情緒推理的謬誤。作者認為「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大」,培養逆來順受的能力,可以建立反脆弱的系統;以及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要改變思考模式,並否定「微侵犯」的概念。

但如果把上述的觀念,應用在性騷擾、性侵的領域,就會覺得似曾相識,但是荒謬透頂,大概是自古至今的主流辯護:辯稱當事人無惡意、只是比較熱情、沒有傷害妳的意思、摸妳一下又不會少塊肉,不要大驚小怪、甚至要受害者隱忍或逆來順受。例如暴雪兄弟會文化、美國體操隊醫Nassar案、各種性騷擾鹹豬手的辯護,甚至更早的鄧如雯案、百年前反對婦女擁有投票權的梗圖,都是這種論點的應用。如果這本書在30年前出版,大概那些鹹豬手慣犯會如獲至寶,作者還會成為專家證人,但這類論點經不起時間的驗證,不攻自破。

或許作者會辯護說,書中已多次把性騷擾和性侵害排除在適用範圍之外,並認同言語性騷擾是一種侵害,和加害者自認的意圖無關,但這種割席的作法,更顯得論點的蒼白無力,連例外排除的條件都舉不出來,說穿了就是已經被罵成過街老鼠的,就排除,還能築高壘防守的,就適用。那這種築牆之技,也只是等著人來打破而已。

時至今日,想要強迫受者承受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待遇,已經越來越難了,在各個議題領域皆是如此。早些年的勸世言:「吃苦當吃補」、「吃虧就是占便宜」,如今已不復見,就是因為社會大眾已經理解到,如果妳自己不發聲,情況就不會改善,不想要得到的對待,就是要抵抗,而且行動要強烈到對方願意正視,願意改變為止。如果不是社會大眾開始容許甚至鼓勵說出不舒服的感覺,MeToo運動也不可能發軔,美國體操隊醫Nassar的犯行也不會公諸於世,社會大眾也不會驚覺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有那麼大塊。第三人公然鼓吹雞蛋要忍受高牆的氣焰,強迫當事人忍受,還對他們的抵抗行動下指導棋,恐怕很難改變行動主義者的想法和做法,還是好好面對受害者被侵犯的感覺,以同理心和同情心出發,想想該怎麼樣改善大環境,才能一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