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點。😄😄😄
1. 143位女性藝術家中,只收錄一位亞裔:草間彌生。這點滿讓人遺憾的。😦😦😦
2. 幾乎所有藝術家都「長時間」投入創作,睡眠時間很少。沒有長時間的投入,不太可能有所成就,是她們的共識。
3. 當中不少人苦於長期、嚴重的「失眠」。為什麼會失眠或沒辦法好好吃飯睡覺呢?我覺得《狼廳》作者、布克獎的得主Hilary Mantel的說法很貼切:
「寫作使你激動,持續處於失衡狀態,不能平靜或穩定下來。你就像童話故事《小紅鞋》中的人物,非得不停地跳舞,永遠不得安寧。我不認為寫作會使你快樂,……它創造的是本質上必須不穩定的人生,如果它穩定下來,那你就完了。」
4. 作息正常或者說走規律路線的藝術家是極少數,但還是有的,例如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吳爾芙)「一生都堅持每天由上午十點寫作到下午一點,並且用日記記錄字數,在成績不佳時責備自己。」😱😱😱
但她們還是睡得很少,很辛勤創作。
5. 部分藝術家有酗酒、依靠藥物的習慣(比例高得有點出乎我意料)。
18-19世紀的Germaine de Staël會吸食一點鴉片。寫《遠離非洲》的Isak Dinesen服用安非他命。曾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女人Susan Sontag在80年代前會服用結合了安非他命跟可抵銷安非他命副作用的抗憂鬱藥得塞美(Dexamyl)。
美國記者Dorothy Thompsonu也依賴「她的醫師不斷開安非他命(Dexedrine)和其他興奮劑給她服用。」
(所以看起來書中所提到的「安非他命」應該比較偏向藥物而非毒品。)
6. 所有女性藝術家一致認為「結婚」對創作嚴重有害,尤其如果還要「撫養小孩」的話。
極極極少數經濟較好的藝術家會花錢請幫手。舞蹈家Agnes de Mille生下獨子後,「請了一名專職管家,包辦了照顧孩子所有的責任,她還雇用了管家的丈夫,擔任司機兼雜役。」但大部分的創作者都沒錢,只好一邊照顧小孩一邊想辦法撥時間寫。有的還得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勉強活下去。
桑塔格說她不為自己的小孩大衛做飯,只為他加熱。「在寫《恩人》時,我一連好幾天沒吃、睡覺或更衣。到最後,我甚至連停下來點菸都不行。我讓大衛站在旁邊,為我點菸,而我則一直在打字。」(大衛那時候10歲。)(我的天,媽媽跟小孩都很可憐。)🤦🤦🤦
難怪Doris Lessing年輕時要離開丈夫和兩個小孩,去找自己的工作和住處。「雖然這樣做很可怕,但我必須做,我知道如果自己不這樣做,我必然會酗酒,或者進瘋人院。」「身邊有孩子時,沒有人能寫得下去。這不行,你就是會發火。」
但Doris Lessing(多麗絲·萊辛)後來還是又生一個兒子,並把他留在身邊照顧,沒有遺棄他。她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7. 我的領悟:村上春樹為何能長年規律運動、吃飯睡覺跟產出作品?不只是因為他很有自制力,還在於他不用承擔家務跟養育小孩。(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