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4

名流 BY 壹團 李麗美

本文有14點。😅😅😅

1. 我的心這幾天頗為了羽生在冬奧的表現和眾多關於他的輿論而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所以我挑了一本英國社會學者Chris Rojek寫的《名流》來讀,並試著用羽生結弦現象來理解這本書的論點,以加深自己讀書的印象。

2. 「名流」簡單來說就是「名人」。作者認為大眾對「名人」的需求與三個歷史進程密不可分:君權皇族的沒落(民主化的普遍)、宗教組織的衰弱、資本主義帶來的商品化。

人需要信仰、需要「非凡」的偶像(情感和身份需求),沒有國王或上帝可崇拜可喜愛可依賴,就得有替代品,名人是取代國王、上帝,眾望所歸的新象徵。

(羽生結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超人般的意志力和行動力。他是人類嗎?簡直不像人類。)

3. 名人既是眾人慾望的對象,資本家也就利用「消費者期待擁有他們」這一點,把名人商品化,而資本家也因此賺到鈔票。可以說,「名人」使商品消費的過程變得更人性化了。

(臺灣也引進了關於羽生的影像紀錄跟翻譯了據說是自傳的書,還送海報。)

(擁有不了羽生結弦本人,至少我可以擁有印著他人生故事和照片的書➡️商人透過「提供情感補償」的管道來獲利。)

(更普遍的商業模式是找名人來代言商品,讓消費者產生「我用了這個商品就能變成這個名人或像這個名人、更接近這個名人一點」的美好錯覺。)

4. 所以綜上所述,為什麼社會、個人需要「名人」?我歸納出「名人」至少有兩種功能:身份塑造、情感宣洩功能(代表「理想的我」,或「神話了的角色」)、經濟功能。

5. 作者將名人分成三類:

(1) 天生的名人,如有著尊貴血統的皇室。

(2) 在開放的競爭中靠自己的才能如體育、藝術的非凡表現而成名的後天名人(當然就是羽生結弦啦。)(才能也是一種「天賦」,但還是得透過後天的努力才能表現出來。)

(3) 傳媒造就出的暫時的名人,如某某事件的目擊者、見義勇為者、舉止異常的人、和前兩種名人爆發醜聞的人。這種被造就的名人會一下子成為大眾追逐的焦點,也很快會被遺忘。

6. 後結構主義提醒我們,大眾接受到的名人的「形象」不一定是他真實的、唯一的形象。而是由名人身邊的人(經紀公司)、傳媒(電視台、片商、記者)、受眾(粉絲),加上名人傳記、自傳、相關採訪報導、八卦、研究……,共同創造出來的,是一種不斷在發展的「互文性」表達領域。

(我所有關於羽生的了解,都是從我追蹤的作家袁瓊瓊的臉書上看來的。她寫有〈普通人結弦的神話〉,還以此文獲九歌109年度散文獎。換言之,有論述、解說能力的粉絲尤其有推波助瀾和普及名人的功效。)

7. 名人和宗教偶像真的很像,粉絲對名人的狂熱尤其如此。怎麼說呢?

(1) 名人的名望、地位、財富都使大眾仰望。

(2) 名人通常會有「傳記」(隨著科技的進步,還會有「紀錄片」)進一步神話他們的地位和重要性。

(3) 他們可以在大眾面前顯得親切或平易近人,但整體而言他們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難以親近的,是被粉絲瘋狂追逐膜拜甚至殉身的對象。

8. 後天名人和被造就的名人越來越多的原因,和印刷術、攝影術的發明有密切關係。作者把一些作家如海明威取得的輝煌名望,歸功於攝影師為他們拍攝的照片,以及照片的傳播。

而照片的傳播當然是他們的文化經理人(營銷團隊)精心設計管理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某些作家的公眾形象比起他們的作品更為人所知的緣故。

(我超級同意這點。因為我對蘇珊‧桑塔格的「形象」認知完全大過於對她的作品認知。她的《土星座下》我讀了又放棄了起碼十遍還沒讀完讀懂,但她的白髮、她的臉龐卻讓我非常熟悉。)

(羽生結弦之於我也類似。我沒辦法對他的事蹟如數家珍,也完全不懂花滑,但就算閉上眼睛,他倔強的表情也能從我腦海中浮現。為什麼呢?因為我滑個臉書都會看到好多他的照片。)

9. 據此,我想到的是,一般人想成為「名人」也因此變得更簡單了,只要你在傳媒曝光的次數夠多、夠廣,被夠多人看見聽見或談論,你就是個名人了。

(只是你所有擁有的名氣未必是正向的就是了。例如,有些人就是喜歡搏版面,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動機是為了出名或獲得公眾的注意和認可。)

(比較健康的成名方式則是利用社交媒體、youtube、podcast。)

10. 一般而言,名人比普通人富有,他們具有更多的機會擁有出眾的(性)對象,他們也擁有更多的權力帶領潮流、避免遭受法律的制裁,更容易為所欲為。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渴望、幻想成為名人。

但名人也為此付出代價。他們的家庭生活、夫妻關係緊張跟不合的發生率高於平均。罹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

11.「惡名」或「臭名」也是一種名氣,也可能被大眾羨慕或尊敬,因為他們的越軌、違反道德或社會秩序的行為是一般人只敢想而不敢做的事。

男人的惡名更容易被接受和讚揚,例如薩德侯爵的性暴力、拜倫和波特萊爾的放蕩,他們甚至享有「反英雄」般的「美名」。女性的惡名幾乎就是一面倒的惡名、污名,例如同樣是放蕩多情,拿破崙癡戀的約瑟芬就被罵得半死。

(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啊,女明星的緋聞對象要是換得比較快或多,就容易被貼上私生活敗壞的標籤。男明星可能只會被視為對感情不夠專一,沉潛一段時間後又可以復出,獲得掌聲,而媒體也會幫忙洗白。)

(⬆️這不用我舉例,大家都想得到有誰。)

12. 民主時代,票多的贏。作者舉了許多美國的例子,指出越來越多政治人物為了獲得大眾的喜愛跟選票,掌握了舞台名人(明星)的表演技巧和戰略(傳播及成名方式),以獲得大眾的支持。

(我想到的臺灣的例子是要選某市市長的某候選人,他擁有明星偶像般帥氣的外貌,還善用自身的「血統」,向選民強調他是某人的後代和傳人。)

(把此例推得極端一點,我想到可能引起討論的問題是:「假設」一個政治人物單純憑「外貌」、「血統」或他的競選團隊就主打候選人的「外貌」、「血統」來吸引選民投票給他,可以嗎?我覺得可以。但調動的是選民對他的「慾望」,而非理性的判斷。我覺得這不是健康的選舉,也很不道德。)

13. 作者認為,粉絲對名人的癡迷不僅僅表現為珍視他們的藝術成就和華麗的公眾面孔,還暗示了一種自身及周遭文化存在的缺失。

(我的理解是,羽生結弦為什麼能吸引我呢?因為他擁有我所缺乏但渴望的東西:意志力。)

14. 最後一點。作者提到,名流的全部力量既源於他們的公眾面孔,他們就必須維持這種形象才能夠獲得粉絲的認可和尊重。

(我想到的是,羽生之所以這麼拼命,總是帶傷上場、總是想要突破極限,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是被粉絲的崇拜和期望所逼出來的?

他說過:「如果問自己想參加奧運會嗎?直到目前這想法都是沒有的。那麼,如果會去參加,說到底,是為了大家。回顧我迄今為止競技人生的全部,最棒的就是『為了大家』,『為了他人的幸福』而去滑的時候是最好的。我想要如此相信著,把自己逼到極限去努力拼搏。」)

---------

附註:中國人自己的名流研究有說:「在中國,新興的商業大眾文化必須面對訴求常常不同的官方力量。……官方和市場兩種價值體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對大眾文化的巨大影響,可以說是中國名流文化有別於西方的最重要的特徵,也是中國大眾文化最重要的特徵。」(照片右書)

對此,我的白話翻譯是:名人的聲望或言論若大到讓官方感到受威脅,該名人就會被官方以各種手段進行整肅、禁言,大眾對他的尊敬、愛戴也會被禁止。

(我想到的最近的例子:彭帥。)😟😟😟

羽生身為日本人,目前對他崇拜在中國,算是官方允許的(但還是有雜音)。日後是否還能被允許,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