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說著痛
By 房慧真
.
我一向頗愛閱讀散文
特別是在心情過於平淡
或對人生有一點無感時
總覺得散文可以帶來一點煙火氣
一點窺見別人生活的刺激
.
散文可以讓人感受到作者看真實世界的特別視角
你可以從不同人的思考與眼睛
看到不同感受世界的方式
且那是與其平常書寫的小說筆下完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
通常更人性、更有情一點(不管那情是正向還負面)
.
但房的故事
卻讓我感覺不是透過她的眼睛看世界
而仍然是掩蓋過的
透著冰冷
如果不是刻意裝冷
也或許是作者本身就是這樣冷情(沒有不對,只是描述)
.
特別是其中一篇主題是寫不婚的女人/孩們
用一種令人(至少我自己讀來)很不舒服的方式議論這群女人
「祖母痛過,外婆痛過,母親痛過。因為疼痛的體悟,可以把自己縮小,又鑽回母親的子宮,養兒方知父母恩;因為不疼痛,幾代到她們這邊一刀切落,此去無路,這讓她們注定失去深刻的感受能力,為人情薄而淡漠。」(P177-181)
這還只是其中一段
我完全不能理解她文字中那種對於不生育的女人的苛責或拿出來品頭論足
當然這是個人思想的自由
散文更是自我對於生存世界的思考呈現
很多時候更像是許多囈語
喃喃說出自己的內心淺台詞
但這拿出來當一個議題真的適合嗎?
*
撇開這篇讓人的不舒服
其他主題則還好
但看到最後對於筆下那種冷淡跟刻意書寫的社會殘酷
都變得無感 甚至覺得作
.
不可諱言房對寫社會所謂低下階級的人
那種日復一日被打擊、忽視所造成的麻木
寫的很鮮明
.
如薛西佛斯推石的疲累
就這樣在低下階層每一張相似的臉間
在日日夜夜的生活中
傳過來 穿過去
沒有辦法清除的累積的疲倦就像病痛
時不時就會發作
卻沒有人能永遠免疫
得過一次就難以逃避
.
她也把窮苦人為了生存
努力應變去對抗這社會的瞬息萬變
抵抗經濟來源的壓迫
那種卑微感都寫的很清晰
.
但也就僅止於清晰
更多是描述
而不是她論點的闡述或是更深層的情感的流露
「剩下來不長不短的餘生,每天每天,無止盡的每天,該做些什麼好呢?
生活中傷痛的麻痹,在日常中慢慢適應、免疫,你還是病著、痛著,但它不傷死你,只是訓練著你忽視的能力。」(p111.)
*
雖然這本或是房的散文頗多人喜歡
但我感覺更傾向是一本描寫社會議題的散文
若沒有給予一些更鮮明的觀點或情感
那麼就是老調重談了
=====喜歡的段落======
P15. 攤車呢?黔驢技窮,什麼都沒有,只是在攤位上擺了一台雪花電視,好殺時間用……每天早上九點推出來,晚上十點推回去,風雨無阻,夠勤勞了嗎?可是,可是,不遠處24小時想起的叮咚聲,歡迎光臨,母親節蛋糕全面七九折中。
P94-95. 約了地點借(給)他幾千塊,也只能是這樣了。浪人和街貓幾頓的溫飽,換取我一時的心安理得,很合算。他人的餘生,我能負擔的極為有限,幾次繞過他常駐的路口,總避不見面,怕一見面我就成了債主,相見難免尷尬。再對接,遠遠地,我看見一個胖大的人,一隻瘦小的貓,會這麼一直相依為命相濡以沫下去,儘管過沒多久,警察又來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