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讓人看了會非常難過的書。
故事描述兩名未成年的青少年,犯下數件令人髮指的罪刑且不知悔改,食髓知味的做出超過道德底線的案件,直到終於造成生命的消逝。但由於他們未成年的身分,他們不會受罰、不會被判重刑,更甚者連名字都會從案件中隱去。若依照法律規定,並表現出徹底的悔意,也許輕判個幾年就能在社會中重新做人。
而失去生命的被害人及其家屬呢?痛苦卻是永恆的。作者在描寫被害人家屬意外看到被害人生前受害的一刻真實到讓人不忍卒睹,甚至會有無法再看下去的感覺,在被害人家屬的視角中,懲罰兇手是必經之路,且恨不得能用更兇殘數倍的方法奪走兇手的性命。
故事安置了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的許多角色,使讀者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故事走向,亦會讓人反思:究竟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呢?也或許並沒有標準的解答。當你換位思考時,你能夠比被害人家屬更冷靜否?你能夠比維護少年兇手的溺愛家屬更荒謬否?或當你是旁觀者時,你會幫助被害人家屬的復仇之路?還是會當恐懼於同儕所給壓力的幫兇?
私刑正義,究竟是不是真的正義?
故事最後,雖然不是期待的結局,反之,是意料中的結束,不免感到無力。身在社會案件中的警察們,彷彿也是讀者般,不停地自問自答:這樣真的是對的嗎?讀到最後只有深深的惆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