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目標嗎?
如果有,那麼你對自己的自我敘事會不會讓你跟目標擦身而過?如果沒有目標,那請回想一下,過去的五年你經歷了哪些重大的人生轉變?不一定要和工作有關,生活習慣、感情、完成學位、跑馬拉松、或是改變了裝扮髮型風格等…接下來,再寫下你認為未來五年你會做出的改變。
好的 如果寫下來太麻煩,不然心裡默想一下也可以xd
我在寫下前後五年發生的事情時,發現自己過去五年的條列式清單很長,但對於未來五年自己預期的改變卻短短幾行,而書中表示,大部分的人在回首過去時,都會認為自己經歷了許多重大轉變;然而,想像未來五年的時候,卻認為自己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假定以後的自己,會跟現在差不多。不過,這完全是行為科學的錯覺。無論年紀多大,人往往會低估未來能夠達成的中期目標,但又認為自己在過去已經取得重大的中期進展!
在最前面的目標章節中,有大篇幅在談論關於自我敘事。你對自己的描述是什麼?你知道自我敘事具有形塑我們作為和不作為的強大力量嗎?自我預言有可能使表現變差,一旦相信有關自己的某些事,他就會成為個人敘事,而個人敘事對我做出的行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如果我告訴自己我的數學很不好,就會用負面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習單元,每念一個小時就覺得漫長和困難。另一方面,如果我告訴自己我喜歡數學,生來就具有過人的天賦,學習就不會這麼充滿掙扎。
這本書從一開始介紹了關於目標的自我敘事,接下來各篇幅則介紹了關於與達成目標有關的時間、內在認同、外在影響、環境、韌性等五大章節。以下簡單摘錄介紹各章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1️⃣時間
關於規劃謬誤:
規劃謬誤指的是人們往往低估進行一項活動需要的時間,即使已知類似活動在過去比預期的還要耗時。我們對自己的生產力過度樂觀,誤以為很容易便可以完成一項活動,導致分配給各種活動的時間太少而無法一一完成。
我在安排每周目標時蠻有感的!明明這禮拜計畫想要看完一本書,但就是會拖拖拉拉然後偶爾也會有意料之外的安排,然後因為自己無法達成既定目標就會變得沮喪。而克服規劃謬誤其實很簡單,可以先重複幾周並且慢慢觀察,就能開始準確預測自己任務完成需要的時間,或是可以懶惰一點,以1.5倍的時間來衡量你覺得你做的完事情的時間!
2️⃣內在認同
關於聚光燈效應:即使你感到丟臉並十分確信每個人都注意到你的焦慮,事實卻並非如此,人們會自我涉入,太關注自己的需求,不會給你多少注意力。聚光燈沒有像你想的,那麼常照在你身上。
3️⃣外在影響
你在面試或演講的時候,喜歡的順序是第幾個?
根據峰終定律表示,一段體驗中,情緒最高峰與結束的時刻最令人難忘,所以演講或面試時,如果你沒有把握帶給現場最高峰的情緒,那就勇敢地當壓軸吧!
4️⃣環境
在這個章節中,作者有描述關於如何營造自己的實體和數位空間,不過我剛看完<深度數位大掃除> -這本書對於如何有意識地使用數位裝置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很建議如果想要營造專心的環境,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5️⃣韌性
這個章節有一份簡明的韌性量表,例如你是否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克服人生挫折等簡易問題,我測完以後發現自己的韌性超低的…而本書裡有一個名詞叫做享樂跑步機,這個名詞解釋了為什麼人們的收入或身分地位更上一層樓後沒有變得更快樂-因為總是有人爬得更高或做得更好。我們永遠都在跟別人做比較,但如果你把焦點放在自己絕對的進展上,避免與他人比較,韌性便能消耗的少一些。
老實說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但還是會偶爾掉入羨慕他人的迴圈裏裡,我覺得用意志力逼迫自己不去跟他人比較真的太困難了~但如果有寫日記習慣,回去翻翻半年前與自己現在的差異,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有在踏實地前進的!另外如果你的心情實在是太容易陷入不開心或自卑的情緒裡,也很推薦可以"貢獻清單"(摘自<擁抱B選項>),把自己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更能夠提振自己的士氣唷!
這本書裡的重點實在是太多了,只能每個章節擷取一個小摘要來分享,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對於行為科學有興趣的人,裡面有非常多的論點,但是都跟生活息息相關,讀起來其實不會很枯燥!作者也表示,我們要放大格局、設定未來目標,就從小目標做起,並利用行為科學來成就你心目中的理想。聚焦實現每個你能採取的規律小步驟,而且每個步驟是否適合都因人而異,可以試著每個都嘗試一次!並找到你做起來有效的那個方法,透過規律小步驟來打造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