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BY 壹團 Han

此書為台灣非營利的網路媒體「報導者」,對於台灣遠洋漁業所做的調查報告。

有沒有想過,在餐廳或是家裡的餐桌上,美味新鮮的鮪魚、小捲等等,是怎麼來的呢?

除了養殖水產的鮭魚、鯖魚等等,其餘是由漁船出海捕魚後,回來販售的(國小課文的既視感)。海上的工作環境不佳,除了船長是台灣人以外,大部分的漁工都是由外籍移工擔任(去一趟海港,在岸上整理漁網、處理漁獲的很多都是移工)。

外籍漁工的問題可以分為前後兩端:前端從村莊中,被搧客、人力仲介欺騙,簽上不平等的契約,到了台灣上船後,船上的階級制度、不人道的對待,甚至是剝削,將船長與漁工間的衝突放大了,演變成為新聞上的喋血事件。

另外,台灣人吃苦耐勞、不服輸的精神,在「資源永續發展」的精神當道下,面臨嚴重的挑戰。

過去漁貨量充足、法律規範不嚴明,只要有本事,想抓多少就抓多少;如今生態保育意識的抬頭,限制了所抓魚種的類別、數量,抓到保育類的鯨豚、鯊魚、綠蠵龜等,甚至會面臨國內外的罰則問題。

政府試圖加強法令上的規定,例如完善漁業相關法規、引進觀察員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法落實使得政策淪為形式。

看完覺得問題點在於:

台灣過去習慣的低成本模式(低廉人力成本、低生態保育成本),無法跟上大環境的改變,所補到的漁獲要外銷,就需要符合外國的規定。

另外,漁民也需要具備相關的「認知」,對於基本的人權也好、生態保育的道德也好;另一方面則是需要靠政府完善相關的法規與徹底的執行。但諷刺的是,這兩部分都是極為困難達成的事情,還是乖乖吃養殖水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