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1

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 BY 貳團 Joanne

擁抱不確定性

愛情是理想之物,婚姻是現實之物,將理想與現實混淆,必受懲戒。-歌德

本書作者Esther Perel為著名婚姻治療師,於紐約市提供治療服務超過三十年,以其專業經驗帶領讀者用多元觀點,重新看待現代婚姻的禁忌行為-出軌,從社會文化的演變、外遇動機的探討,以及外遇事件的處理與結果,並檢視單一伴侶制與開放式關係的立場,有助於跳脫傳統黑白思維的倫理與道德,用矛盾複雜的人性角度思考婚姻的意義與關係之經營。

2021年台灣結婚約11.5萬對,離婚約4.8萬對,婚齡中位數7.95年,就離婚結構來看,婚齡未滿5年者占比34.75%最大,且該比率持續上升,5-10年佔比23.4%則居次。外遇是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曾經相愛的兩個人,最後卻變成了獨角戲? 為什麼幸福的婚姻也有外遇的風險? 為什麼有人選擇原諒? 他們如何重拾信任並繼續對話? 第三者的敘事角度是什麼? 地下情見光後的結果又如何?

婚姻,政治與浪漫之間的平衡點
「傳統婚姻是政治、經濟與以利益為先的事,...女性結婚後,等於放棄了個人權利與財產,事實上,她們本身也成了別人的財產。值得注意的是,對婚姻的忠貞與單一伴侶制過去都不曾涉及愛情,這是到了近期才出現的轉變。這是父權制的一種主要手段,強加在女性身上,以維持家庭譜系與確保家產順利遺留後人。...新娘的童貞與妻子的忠貞,對保護其自尊與血緣都極為關鍵。」
工業革命後的社會變革,自由戀愛彌補了個人主義的孤獨感,婚姻從經濟行為轉變為情感行為,但婚姻仍是個終生契約,男子氣概默許男性在婚姻外尋找樂子,女性則只能被圈在婚姻內苦中作樂。直到1969年加州通過<無過失離婚法>,廢除了道德理由,女性主義的抬頭,消費文化與個人主義的助長,人們對婚姻的期望與標準拉高,作者提到「每一天,在我的診室內,我都見到現代理想婚姻的消費者。...我們的文化,不斷對我們發出誘惑 (你值得更好、更年輕、更體貼的人)。…過去人們出軌,是因為婚姻不提供愛與激情;現代人們出軌,是因為婚姻承諾要提供愛、激情、專注的關懷,但卻無法做到。」誠如作家Pamela Druckerman所言:「我們對於幸福的超高期望,可能使得我們更容易做出不忠行為。畢竟如果我們要有婚外情才能獲得滿足,那我們不也理應擁有婚外情嗎?」
現代婚姻的承諾備受挑戰,我們有權利追求更幸福的婚姻,不成熟的溝通處理方式對比離婚率的攀升,偶爾看到公眾人物的家務事透過大眾媒體往來表達,傳統婚姻演了一輩子的戲,現代婚姻則像年拋型產品的兒戲,比起修復經營我們更擅長刪除丟棄-「過去,離婚代表一種羞恥;現代,你當你能夠離婚卻選擇留下,成了另一種羞恥。」。在承諾與自由之間,我們需要學習更成熟的處理方式。


這樣算外遇嗎?
「當代對外遇進行界定時,人們都會關注兩人之間的契約是否遭到違反。...背叛的核心涉及了對信任的違背。我們預期伴侶會依據一套雙方的共同假設條件行事,我們以此做為行為規範,造成背叛的未必是某種特定的性行為或情感,而是在於該行為不屬於雙方的協議中。」然而,多數夫妻很少討論婚姻關係協議,這種模糊地帶的默認契約,造成雙方事後各自解讀。
作者認為外遇至少應包含三個要素之一:秘密性、情慾、親密情感。(1)秘密性讓當事人擁有自主權與控制權,但也面臨孤獨、羞恥與自我厭惡感的矛盾情緒;(2)情慾則點出婚外情未必涉及性行為,但其中必有情慾魔法的存在,點燃人們的渴望。看似非現實的虛擬性愛,一旦涉及雙方互動,通常是不歸路的起點;(3)多數婚外情皆帶有感情投入,儘管程度不同。外遇的角色包括遭背叛的伴侶、出軌者、第三者,角色輪調並不罕見(曾遭背叛的伴侶,卻成為下一段感情的第三者;出軌者在新戀情中成為被背叛的伴侶)。Robert Sternberg的愛情三角形指出承諾、激情、親密感三個元素,依據Morin的情慾公式來看(吸引力+障礙(秘密性)=激情),婚外情的激情構面點到滿分,多年伴侶的深層親密感、安全與默契,碰上熱戀這把火,驀然成為背景。但弔詭的是,婚外情是依附在婚姻核心的陰影,一旦戀情曝光,禁忌行為合法化,公開的秘密是否還有吸引力呢?


外遇的動機
「婚外情的受害者,不一定是婚姻的受害者。」
在外遇動機中,常見原因包括既有婚姻關係之摩擦或虐待(忽略、冷漠、嘲諷、拒絕、鄙視等,把工作視為首要、無共識的性生活都是推手。「在具有破壞性的婚姻中,忠貞不是美德而是弱點。」,而當人們面對死亡、蒙受重大壓力之際,也有可能透過外遇取得能量,來逃避無助與脆弱感。
那如何解釋幸福的人也會出軌? 作者指出「人們外遇的原因有許多,但有一個主題一再出現-婚外情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一種探求新的(或失去的)自我認同的表現。...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尋找他人注視的眼光,並非不想看見身邊的伴侶,而是不想看見今天的自己。我們看似在尋找另一個情人,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版本的自己。人們在婚外情所尋找的他者中,最令人陶醉的並非在於發現新伴侶,而是在於發現新的自己。」
這也解釋為何情人與另一伴經常是不同類型-「與來自極為不同階級、文化、世代的情人相愛,我們就能創造更多可能性,這都是現實生活無法企及的。耐人尋味的是,這類婚外情極少能在被發現後繼續存在。」
婚姻中的角色,限制了我們的可能性,第三者則喚醒另一部份的自己,失去的自我與情慾、照顧人的重擔壓力在嶄新的關係中得到解放。當事人切不斷的並不是第三者,而是捨不得與那段關係的自己告別。「你以為你是和對方發生戀情,其實你是和你自己親密接觸,他只是一個中介。」
然而,多數人並不傾向自我剖析,探討外遇的深層動機,這錯失了瞭解自己與修復關係的機會,相反地-「常看到夫妻帶著診斷報告,希望自己的行為透過病理學外衣得到合理解釋與掩護。心理學術語取代了宗教言詞,罪的觀點被病理觀點所掩蓋,我們不再是有罪的人,而是有病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訪談中,罕見提及了第三者-這個多數被遺棄、不合法的角色,儘管有時是被對方隱瞞而陷入其中,她們的立場呈現:「寧願當個被愛的第二個女子,也不願成為不被愛的妻子。」,但無法公開的身分,並不利於自我價值的建立。


外遇之後-死亡、存活、重生?
「婚外情導致兩個天真的幻想破滅。一是你的婚姻是獨一無二的,二是你是獨特且受到重視的。…當婚姻是經濟上的安排時,外遇就對我們的經濟安全造成威脅;今日當婚姻成為浪漫情懷的安排時,外遇就對我們的情感安全造成威脅。」
心理學家Steven Stosny認為:「如果情感背叛的問題是失去權力,憤怒就是正確的解決方法。但情感背叛的巨大痛苦極少是涉及失去權力,造成痛苦的是認為失去價值-你覺得比較不被愛。」
因此,背叛後的重點在於重拾自我價值感,修復關係的責任則主要落在出軌者身上。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定義自己的價值,愈執著其中愈難轉移注意力,作者建議多用書寫、用調查式詢問取代偵探式詢問(前者關注動機與意義,屬於開放性問題,著重分析而非事實,後者則聚焦事實與細節),而若你擁有較強韌的關係支持圈(家人或好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信仰、資源、以及原始婚姻品質,都會協助你更快走出婚外情事件。
真相重要嗎? 其實這裡我還蠻意外的,作者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真相。其中一個案主小孩表示:「對我而言,我把所知道的事藏在心裡,也是出於尊重他們。幹嘛這麼做呢? 就只為了表示自己「誠實」嗎?」又或者即將離世的先生想坦白告訴妻子-「你這種潔淨自我靈魂的作法,真的是如外表所見那麼無私嗎? 伴侶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她又應該如何應對呢?」主流文化推崇坦白,自我揭露代表著親密感,但也有其他文化認為破壞性的祕密不利集體和諧,坦白的動機是什麼? 我們有尊重對方是否想知情的意願嗎?尊重對方,未必要全盤托出,最重要是同理對方能否應對,再權衡道出真相的優缺點。
外遇落幕選擇繼續維持的夫妻,有三種常見結果-受傷者(受困於過去,帶著道德優越計較對錯,名存實亡)、重建者(放下過去,但未必能超越,關係未有顯著改變)、探索者(浴火重生,更了解彼此,感情更深。雙方害怕失去對方,願意表達與接受各種情感,擁抱不確定性,積極對話與修復,而非急著結束。)




有一種劇是裡面沒有壞人,但從上帝視角來看卻看得出每個人的難處,這本書許多案例與解釋帶給我這種感覺。在一段關係中,做好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是選對人,而選擇彰顯出你的價值觀,其有賴於認識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好消息是現代人對離婚態度較為開明,人生的多數選擇擁有容錯率。人性的矛盾本質-既要安全也要冒險新鮮,在伴侶的共同成長上其實可以兼具,開放式關係也有新的問題,婚姻是個協議,重點是雙方的共識,以及最重要的-不要勉強自己簽訂你價值觀無法認同的不平等協議。在整個外遇故事的敘事中,出軌者透過第三者來尋找另一個自己或許是個繞遠路的逃避路徑,我看到很重要的關鍵在於自我效能的建立、自主獨立性的重要性。在這個選擇多元的時代,如何避免婚外情的威脅? 愈禁就愈想犯禁,不如就擁抱不確定性,接受沒有永恆或理所當然的關係之事實,明辨可控與不可控範圍,這或許會讓我們更感謝與理解另一半,更用心經營關係,也更珍惜個體的自主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