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BY 貳團 Joy

因為群友推薦而有緣接觸到本書,雖平時有在做定期定額的石虎保育捐款,但慚愧的是並沒有花費更多心力在關注動物保護的相關議題,或許是意識到過於沉重、無力、覺得現況難以改變,下意識便想逃避、視而不見,以免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但並不是我們選擇忽視,問題就真的不存在,本書由兩位作者─黃宗慧(台大外文系教授)與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的姊妹「對寫」所組成,書中談論的主題相當多元,從動物倫理、經濟動物、可愛動物、動物標本、外來種到飲食文化等,藉由這些各式各樣的主題,牽引著讀者窺見動物議題的冰山一角。

談及動物議題,人們最常彼此指責、撻伐、攻擊的點便是「偽善」或「雙標」,但其實倫理議題的艱難與複雜,往往並非三言兩語便能概括,書中第一章「不吃有臉的動物」便以《愛的迫降》中女主角無法吃一路上同行並對視過幾次的小豬,以及《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中不願意「認識」布丁以免沒食物吃的愛麗絲為例,對多數人來說,「吃認識的動物」在飲食倫理上的心理負擔顯然是比較大的,而對此作者說到,我們必須「先覺察,才有在乎、回應的可能」。當我們以「偽善」或「雙標」為由駁倒他人的同時,也一併失去了深度思考、了解背後複雜的倫理道德觀的機會。

以下節錄幾段書中個人很喜歡的私心片段:

其實,若務實地面對現況,我們會發現,介於「吃肉乃天經地義,動物的苦痛沒那麼重要」和「素食是唯一解方」兩種選項中間的人—放棄不了肉食但有不忍動物受苦—可能才是為數最多的。但在「要吃肉又要談動物福利就是矯情」的質疑之下,這些最有可能友善動物的群眾,往往乾脆選擇「不要想、不要看」。而工業化屠宰場對於宰殺工作可能引起的反感與道德爭議,本來就會試圖用權力來加以隱藏。有意讓人們離食物的生產鏈越遠越好,才不至於在消費肉品之前感到猶豫、影響銷量。也正因如此,推動經濟動物的福利變得更為困難,因為大家都選擇了「眼不見,心不煩」,試圖遺忘肉食與動物生命之間的連結。P.83

如果我們把人們面對「吃肉的弔詭」(meat paradox)時可能產生的各種情況都考慮進去,或許就會發現把動物變成食物的玩笑並非那麼難以理解。所謂吃肉的弔詭,指的是人們不喜歡傷害動物,卻又喜歡吃肉的「不一致」。而當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發生衝突時,為了解決這種心理學上定義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的不適,人們會選擇改變其中一種認知,遷就另一種:要不就是得改變對肉的態度,要不就是得改變對動物的態度。而一般常見的情況,就是或者乾脆吃素,要不然就斷開動物與肉的連結—於是牛肉(beef)不等於牛(cow),豬肉(pork)不等於豬( pig ),甚至雞肉也可以不等於雞—即使英文裡的用字都是 chicken。這樣的斷開連結等於是肉食者之間共同的默契,也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選擇,畢竟多數人即使對經濟動物的處境於心不忍,還是無法放棄肉食。P.227

我很喜歡唐諾的《眼前》裡面提到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寬容》裡的一段話,他說真實歷史裡的所謂寬容,是人們「筋疲力盡加傷痕累累的結果。大家打了幾百幾千年再也打不動了,重點是誰也無法真正消滅誰,於是只好坐下來第一次看著頭上的同一個星空。儘管仍然不相信,但願意開始接受彼此的神。因此,寬容不是人的睿智,而是人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歷史裡。看見同一個天空下彼此的神,未必是(也未必要)接受別人的信仰,但看見神的多元,已經是第一步。這麼做不是因為我們特別睿智寬容,而是試著在歷史當中,艱難地往那個方向靠近。 P.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