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擔心能力落後他人,給自己下班閒暇時間塞滿各種進修課程,或是一頭熱趁著優惠購入大量書籍,動力滿滿的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在一個時間內看完多少本書,卻總是後繼無力?或是看沒幾頁就又被其他事情打斷?如果是,可能你和我一樣也是容易掉入注意力渙散,外加知識焦慮的人。但是沒關係,這本書將會告訴你如何覺察自己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從行為再到內在梳理好生活,找回那些年我們浪費掉的時間。
>>部落格全文<
【大綱】
本書作者挑出7件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行為,分別是吃飯、閱讀、運動、通勤、走路、使用3c產品、與人交談來培養專注力,並且分享自身實踐這7件事情的練習方式,以及怎麼去面對重新找上門的舊習慣,我們應該如何及時發覺並做出調整。像是多工運作下背後消耗的隱形成本涵蓋實際上比表面上看起來得更多,其中就包含時間耗損、遺忘耗損、情緒耗損,因為人腦不是電腦,雖然可以從a工作高速切換到b,但如果需要切換回原本的工作,通常會需要時間去回想進度。
【設定目標→直奔目的】
假設我們想用手機查一家餐廳,像作者在【用手機/電腦篇】提到我們可以先「決定任務」也就是寫下明確清單,這其實不只適用於一拿起3C本想幹嘛幹嘛的人,就算做其他事情也能使用這個方式。並且注意「一次只做一件事」,回正題,既然我們目標是查某餐廳,那就應該直奔搜尋頁面,而不是不小心開始划起社群之類,甚至一滑就忘了原本我們的目的的。
【我提高專注力的方式:番茄時鐘工作法】
關於我自己拉回自身專注力的方式,各位有興趣可參考「番茄鐘工作法」,此方法是由1980年代的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Cirillo)所開發的時間整理方法,我認為和本書作者實行方式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番茄工作法的原則是,每工作 25 分鐘、計時器響,就要給自己 3~5 分鐘的休息時間。不過,有時候工作忙、趕時間,或進入「心流」狀態時,可能就一連工作好幾個小時。這時候就可以給自己安排一次較常長的休息時間。
【專注力進階模式:主程式VS.背景程式運作】
作者視自己歷經專注力後故態復萌的多工行為,是一種點醒自己的警鐘。因為現代人太擅長利用零碎時間,卻也導致一個問題,比如說看電視邊吃飯,一個是看,一個是吃,兩種感官看似沒有衝突,實際上頻繁抬頭對於消化吞嚥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此段因為涉及比較多個人能力,當下環境變因,專注力等,變因過多,建議有一定了解跟把握再嘗試會比較好。
個人嘗試:打手遊,邊聽有聲書。因為遊戲僅只是跑日常,加上有神cover隊友提醒新活動要怎麼處理,基本上對我來講上去就是開啟手指自動運轉模式,腦袋是放空的,耳朵借給有聲書是完全ok的運作模式。不過,由於影響因素牽涉較多,每個人能專注的力度不一,其實還是不太建議多開同時運轉,因為就算是我有神隊友cover,沒有耳聽有聲書的情況下,卻還是免不了三五天就手快誤按的情況。
【外:知識焦慮】
對於知識的汲取,應該是重質不重量,不要為了看而看,導致囫圇吞棗。作者提到處理知識焦慮,首先剖析自己想大量閱讀更深層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再來,重設自己對於閱讀的價值觀「看十本書略懂皮毛,不如看十頁書學到骨髓」相較短時間內看好多本書,不如依照自己能消化的量去扎實做好閱讀這件事,並且在一天結束後反問自己學到了什麼?做到內化的部分。消化完,再透過文字產出(如心得),或是跟別人聊聊等產出的方式,都會是一種能讓知識有效留在自己腦袋裡更久的好方法。
【內:覺察情緒】
接上一個話題,可以試著詢問自己「為什麼想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是為了跟同儕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還是想彌補自身擔心比別人知道得少的匱乏感?覺察自身的課題,比起強力壓制想一次看很多本書的念頭,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克制,會讓自己舒服很多。因為知道自己背後為什麼會想看很多書,或許更多的理由是來自於自身對於知識量不足的擔憂。
【你買的是物品還是情緒】
作者分享自身例子,曾經某次想買下一對漂亮耳環,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不一樣。買與不買,沒有一定準則。但問題是她的耳環已經很多,大多也都沒有再使用,所以她開始覺察到,自己投資在入手耳環上,背後放大的情緒,似乎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得如此單純。於是作者領悟到,原來她極度渴望且無法抗拒的東西,代表她想成為的人。在另一段作者講到她曾拒絕接觸塔羅牌的故事裡,她也發現自己其實是排斥「跟別人一樣」這件事,並深度挖掘出其實是害怕自己很平凡這件事。所以,表面上的想買是真的只是想買嗎?不想嘗試真的只是不想嘗試?還是擔心跟別人一樣呢?
【關於自律 】
作者是一位自由工作者,但她承認自己仍是個會想在該寫作時刻發懶,想摸東摸西的人。那她為什麼拉的回來呢?不是因為她天生自律,重點是在於覺察慾望,像是知道自己是因為最近安排事情太多,就幫自己把事情排開,允許自己放個小假,或是知道拖延是因為完美主義作祟,就順著情緒安撫。並且適時將自己拉回當下,因此自律並不完全是建立在「逼自己」上,而是清楚如何把力量從「慾望」拉回到當下的能力。所以,要是下次又想偷懶,不妨先在內心和自己對話,問問自己為什麼抗拒去做這件事吧。
【結語】
看完這本書,比我預期中的收穫多很多,許多內容都再一次地協助我釐清很多生活中的行為跟習慣,更意外是,「專注力」竟然還能幫作者從焦慮型依戀的戀愛模式走出來、緩解和母親多年來溝通不順的障礙(關於這2段上面沒有陳述到,有興趣的夥伴可以親自去翻翻這本書)而關鍵的核心理念,確實也是「專注力」發揮作用。如果想通,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課題,都很可能是來源於內在,而這句話也跟作者欄的介紹理念不謀而合。專注力,雖然不像財富那般可以被量化、可觸及,甚至讓我們溫飽,但不可否認,一旦實行時間拉長,它對一個人的影響程度絕對會遠超過於你我的想像。
【金句】
*「當一個人能「覺察」自己偷懶不想做的理由,就不需要「逼迫」自己做任何事情。」
*「投資會放大的情緒,而情緒背後藏著脆弱」
*「生命從來不需要控制,我們卻總是用控制來折磨生命」
*「自律」是「覺察力」+「專注力」的結合,自然產生下的「無痛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