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對於減肥中的玻璃心人們來說有點怵目驚心,也激起再多看一本減肥書無妨的科普心,算是一本不錯的科普減肥書,分享幾個書中有趣的概念。
@體重設定點
體重設定點是體重的主要控制因素,受控於基因、飲食文化及個人體質,找出適合自己的體重設定點,讓身體不會花費過多或過少的能量,自然能減低體重。
可透過以下三種個角度去找出體重設定點
1.環境和心理健康
2.飲食習慣
3.運動和生活方式
@人類對食物的「迷戀」
在「能量預算有限」的使用前提下,若不犧牲另一個器官,人類就無法發展出龐大且耗能的大腦。我們談到在智人發展之前,人類最近的親戚「直立人」已學會使用火·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用火來協助分解食物,讓食物中的能量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我們現在稱這種用火行為為「烹飪」。藉由在食用之前就啟動消化食物的過程,可讓人體省下消化所需的能量,而讓原先冗長的腸胃消化系統變得多餘,因此隨著時間推進,人類逐漸演化出更短的腸道,至於透過烹飪節省下來的能量,終於讓我們有能力演化出更大的大腦這也解釋了為何人類會對食物如此有好奇心·為何大家會喜歡準備食材、烹飪和品嚐食物,為何這些會讓我們如此著迷·因為「烹飪」定義了人類。
@法國悖論
法國人無視美國人對飲食中减少膽固醇的營養建議。他們檵續的享用乳酪、牛排和奶油,而其他西方地區則轉向使用植物油·精製小麥和糖,然後就變胖了。還有其他並未聽從或根本沒聽過美國人飲食建議的文化,例如肯亞的馬賽族只吃肉·血和牛奶等特别高脂的飲食,卻仍能保持健康苗條。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也仍食用大量的海豹肉丶鯨魚肉和鯨脂,這些幾乎都是純脂肪,但他們並未陷入肥胖和心臟病的危機中
@肥胖商機
傳統上,把肥胖理解成是某些人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這讓許多利潤豐厚的行業獲得巨大的財富,如瘦身行業、健身運動業、食品工業和製藥業等,都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而雜特這種觀點。正如本書所探討的,食品工業會大量生產致胖的加工食品;而沒有肥胖,就不會有健身運動業和瘦身行業(一百年前並沒有這種行業);如果沒有肥胖,更不需要製藥業所出售的各種高利潤藥物。
簡而言之,了解人類及自己的身體,找出適合自己的體重設定點,吃天然的食物,看清食品工業及肥胖商機背後的動機,理解目前人類對食物的迷戀情節,可能可稍微有助我們理性地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