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信仰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具備有許多的面向,它可以是歷史,看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之間的一路的變遷;它可以是文化,由我們從小到大,拿香拜拜的習俗,到參加的廟宇慶典;它也可以是藝術,從史前時代的壁畫到希臘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像,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大教堂。
不管它怎麼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信仰讓人能群聚在一起,發揮超出個體的力量,在聚集我們的同時,卻也分離了我們之間的關係,為信仰而戰、消滅異端,自古以來便不斷上演著同樣的劇本,由於其牽涉到政治、宗教、甚至是不同的意識形態分歧,讓問題往往更加複雜難解。
回歸本書,一如前面所提到的,信仰具備多個面向,因此作者將它分割成不同的元素,再由個別元素去直視信仰的本質,跨越了不同國家、文化,從古至今將其串聯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序的部分,「與時間同在」講到星期的由來,藉由月亮的陰晴圓缺週期,分為四個星期,一星期七天,概念始於古巴比倫,但形式卻又與猶太人相關,創世紀中的神用六天創造世界、一天休息,將我們作息連接到時間,由此,週而復始的延續下去,但不同文化信仰,對於其又有不同的解讀,羅馬人在太陽之日、月亮之日的後面,接續的是不同天體(禮拜二是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但到七世紀的英國人,將羅馬神祇相關的星體,重新命名成北方諸神的名字,而演變成為現在星期的英文名字。
在「讓我們生活在一起」,介紹一幅西藏的唐卡,一隻巨獸抱著六道生命之輪,輪中心有三種動物各象徵貪婪、愚痴、嗔恨,支配著我們的生活,而巨獸象徵的是無常,如果照著欲望、偏執來行事,便會在六個輻條空間中轉換著,無法解脫,唯一的方式是隨著佛陀的教導,才能脫離與解脫。
書中提到很多宗教的朝聖地:埋葬探望耶穌的三賢士遺骨的科隆大教堂;保存耶穌受難所戴的荊棘冠、十字碎片的巴黎聖禮拜堂;基督徒的聖地耶路撒冷;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則是佛陀覺悟的地方,鹿野苑則是佛陀初轉法輪,開始講道的地方;穆斯林的聖地,麥加與麥地那的大清真寺;印度教徒超脫輪迴的聖地,瓦拉納西的恆河邊。以及提供眾多文物圖片的大英博物館,都令人為之嚮往,想親眼目睹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