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千年一嘆 BY 壹團 楊真(福澳窩背包客民宿)

余秋雨

千禧之年,作者橫跨十國,親臨大河文明神秘國度,考察人類文明遺址,近身参訪在地人民。沿路概括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各宗教文化。書中被貧困壓抑的伊拉克人囿於生活困頓,不是起而反抗而是尊嚴的失落,麻木接受極權政府的統治。那種人生本該如此的麻木感,讓人沮喪。如今或許已慢慢走出經濟制裁的陰影。翻閱歷史,一場場民族侵略,悲情漫漫。人類請對同類友善。

沒有獨立文明的尼泊爾,是令人愉悅的。這裡更貼近自然,那可是比任何一種人類文明要早得多。老子是有智慧的,要講文明之道,道法自然。人類請對自然友善。

無論是最古老的蘇梅爾文明或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都曾因戰爭 ,中斷或湮滅。為什麼唯中華文明獨善其身?歷經漫長艱險的古文明遺址考察,作者心中粗略有了答案,歸納出以下五個原因:

一、賴仗於地理環境。除了西邊喜馬拉雅山,往北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又連結著難以穿越的沙漠。東邊和南邊則是茫茫大海。天然封閉的地理結構,阻隔了文明古國之間文化的互征互毀。

二、賴仗於文明的體量:包括精神體量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加總起來的地域體量都極大。域內經常性的大遷徙,大移民,從而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

三、賴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促成了中國文字的統一。避免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文明的斷殘不是城牆的廢黜,而是古文字不知何意,無從追查。

四、賴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
跨國互侵,荒漠流浪、集體放逐迫使人民信奉征服哲學,偏向極端主義。而中華文明在漫長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內戰中總結的王道大一統觀念。塑造出保守達觀、中庸之道、忠孝兩全集體性格。這樣或許缺少排他的超驗精神尤其在哲學和藝術上更是如此。但也因此中華文明能和平民理性相依相融,不因神秘而無助,因超驗而失控。

五、賴仗於科舉制度。中華文明連接朝廷森嚴的社會倫理結構。以儒家理性和法家權術為主導管理。科舉制度的出現,使得社會管理和文化傳承,有序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