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Willy Ronis,是因為朋友在我工作最惶惶終日的時候,送了一張〈巴黎小男孩〉,說我們都可以這樣向前跑,我很喜歡,不過Willy Ronis並沒有因此成為自己所喜愛的攝影家。但在閱讀《那一天》卻開始著迷這樣真實而日常的獨立攝影師。數張照片的攝影筆記(可說是攝影背後的故事),能感受到他等待和生活裡所有情感小事巧遇,那些都是比所有膾炙人口的傑作更令自己珍藏和深刻。譬如〈巴黎小男孩〉一篇中,他描述紀事了拍照緣由和過程,但最後一段提及他回到那條街,看見畫面中非常不起眼的角落那不曾更改的生鏽瓦斯管接頭還在,而這是照片真實存在的證據。因為這樣的真誠真實,所以他成功地帶大家回到1940到1960左右的巴黎街頭,沒有扭捏做作也沒有虛幻更沒有強說愁,就是以一張張充滿鏡頭前後的絮語所勾勒出的城市,當然,在這之中也可見Willy Ronis對於攝影的思考,不誇耀也不抽象,和照片一樣真實而平凡得讓人崇敬與喜愛。(只是要小小抱怨,大田出版很有趣,前一陣子直接採用撕下會損壞封面的貼紙材質,貼在黃碧雲作品封面的書名上。這次則是把照片跨頁印刷,還把照片重點印在裝訂線旁0.2mm旁。完全不管讀者觀點,非常有自主性格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