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 BY 壹團 穎聖 (Graham)🌾

標榜情緒考古學,本書有156則詞條羅列可能未曾察覺的感受、情緒、欲望與心理狀態,幫助我們認識「情緒文化」。人類是感情的動物,但是情緒是如此難以名狀、細緻複雜,那些倏忽即逝的心理狀態,卻是每個人要認識自己、理解人性的重要工具。

關於情緒,其實是來自「杏仁核」這個部位。但在1830年之前,並沒有人真正能體會情緒,而是用激情或是靈魂的意外世界、道德情操等字眼來解釋。

古希臘人,認為暴怒的情緒是惡風帶來的東西;基督徒認為,無聊事被懷有惡意的邪魔植入靈魂;十五、六世紀也認為激情不是人類獨有,棕梠樹也會談戀愛。

後來有了體液理論:血液、黃膽汁、黑膽汁、黏液,構成了不同情緒。最後十七世紀解剖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受到大腦所控制。達爾文認為,人類情緒反應是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幫助我們存活下來。例如愛和同情幫助我們凝聚力及合作關係。

佛洛伊德,認為腦和身體不足以解釋盤旋不去的悲傷或是過度的懷疑心,定調情緒為「感覺的音調」,為情緒作為增添深度和複雜度。

類似以上的情緒和精神研究發展,還有更多。

擷取一段解釋 漫遊癖 Wanderlust 和 親吻渴望 Basorexia

流浪衝動或許始於停不下來的抽搐,或者迷戀遠方國度的景致,出於某一種對從未去過、但曾在書中圖片裡見過之處的渴望,甚至是鄉愁。我們興許渴望踏上一條無人走過的冰河,或渴望在黎明時分聽見自己的聲音在某座湖上迴盪。我們知道在異國土地上,時間會慢下來;此外,他人的思考方式能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讓世界再度變得新鮮。

德語Wanderlust(漫遊癖,原意為「徒步旅行的樂趣」)一詞首度出現於浪漫主義時期帶有反抗意味的獨自步行傳統,如今我們用它來指涉更廣泛的含意,代表對冒險和發現的渴望,以及想體驗不同事物的欲求。不僅如此,漫遊癖也描述深植於人類心理的某種元素(如愛或恐懼)想要移動的某種強烈動機。這種渴望如同人類生命本身一般古老,驅使我們想見識存在於山的另一頭,或是村莊界限之外的事物;它可能讓人心癢難耐,讓我們覺得非得朝某個方向旅行,生命才有意義。

親吻渴望 Basorexia: 突然想要親吻別人的衝動

透過情緒之書,我們可以體驗到自己未曾感受到的情緒,或是透過一個情緒之書的單字,可以快速和他人溝通,達到快速明白對方感受的,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與其要用更精簡的方式來描述感覺,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更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