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BY 貳團 pei-rong

跟著蛤蟆先生一起被療癒的過程。
這本書在我的書單上很久了,一直沒有契機翻來看。最近心裡浮躁、焦慮的感覺又回來了,我才想到這本書。
當蛤蟆先生去找蒼鷺心理師時,我回想起,我曾經跟蛤蟆先生一樣,抱著忐忐不安的心,推開諮商室大門;也跟蛤蟆先生一樣,發現自己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感受到一個人那麼專心聽自己講話,讓自己能好好把心裡的感受,在很安全的狀態下講出來。
看著蒼鷺心理師一步步帶領著蛤蟆先生,從覺察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到最後決定對自己負責,以成熟的態度面對生活。我也想起,曾經,為了理解為什麼身邊的人對我的言語打壓,而且時常以憤怒面對各種生活的小挫折,我看了好多書,了解各種人格、人類圖等等,我在書中,自己拼湊了一個,所謂「藍圖」,認為「就是這個了」,他就是「XX人格」;我很有耐心地,想當「拯救者」,把從書上教的,所有應該如何應對的手法,盡數嘗試了,但效果非常有限。最後,我只能變成,當我覺得又開始被打壓的時候,我只能一直找著之前看的書、文章、筆記等等,又再次確認了「XX人格」,然後暗自祈禱這種失落感覺能趕快結束。我升級了,變成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變成保護自己的盾牌模式;風險解除後,又把盾牌卸下來。就這樣,情緒的狀況完全依照身邊的人起伏。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自己的想法,越活越不像自己。
看了這本書,我想起,第一次遇到心理師,他提醒我,別人的事情是別人的責任,我現在需要的是,怎麼讓自己的感覺變好。的確,就像蛤蟆先生被朋友們建議去看心理師時,自己其實沒有那個意願,只是為了達到朋友們的要求而做的。直到蛤蟆先生表達出意願後,諮商才算真的開始。所以,我需要的是,覺察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看著別人,問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
蛤蟆先生的故事讓我想起,「人生是學負責的過程」,對於別人有任何情緒的反應,都是自己讓它發生的。停止「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遊戲,才是成熟大人的表現。看似簡單的小故事,蘊藏著覺察的過程。很適合在心情低落的時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