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被稱為總經年,通膨、升息和烏俄戰爭等導致股債齊跌,忽然間總經好像變得很重要,聯準會在FOMC上說了什麼,和上個月的會議紀要又有什麼不同,要升息幾碼、核心CPI & PPI是多少,PMI又是多少,新訂單指數等等,對總經好像有點模糊的了解,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很有趣,原來台灣央行和美國聯準會有這些不同。
以前對彭淮南的印象只有"14A總裁"和"彭淮南防線",這本書由三位台大經濟系教授和一位台大經濟系畢業生揭開了多年來央行的神秘面紗,一直以為台灣的低利率是政治因素,畢竟升息對企業和有房貸的人都是打擊,這樣可能會丟了選票,原來還有其他的原因如盈餘繳庫,而作者們也探討了低利率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房價高漲和殭屍企業,以及金融業為了利息以外的收入開始販賣理財商品,為了賺取手續費,理專誘導客戶頻繁更換基金。本書除了探討央行的政策和做法,也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議,沒有太過艱深的理論,比很多經濟學的書好讀。
其中房價高漲是真的有感,還有對很多人來說房地產是穩賺不賠的交易,幾次聽到身邊的人在聊說有錢就買房地產,股市風險太大,一個股災可能就賠掉了幾年的獲利,但是買房子就是穩穩的漲,只漲不跌,尤其是在低利率的時代,大家都覺得台灣的利率就是這樣,不太可能升息太多,就連美國升息,台灣升息的幅度也只有美國的一半,然後這幾年房價瘋狂上漲,房子也瘋狂的銷售,上一秒才在猶豫要不要買,下一秒可能就被成交了,2021的時候出現了股市FOMO的情況,沒想到台灣竟然也有房子FOMO的情形發生,好像現在不買,明天的價格就會往上跳,然後就買不起了,讓我真的是開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