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大港的女兒 BY 貳團 陳小瓶

許多年前曾經被韓國人問過:『你們台灣被日本人殖民過,為什麼不討厭日本?還那麼喜歡日本?』

韓國的教科書上稱日治時期為『日帝強佔期』老一輩的人至今仍然討厭日本。韓國街上各國食物都有,卻不像台灣那麼多日本拉麵、日本零食、日本藥妝;韓劇電影裡殖民時期亦是熱門主題,演出不少抗日英雄。

坦白說當時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尤其是如果接著對方又問起蔣介石或台灣政黨,那是二十多歲的我毫無興趣的事情。歷史是用來考試的,真正對歷史有些興趣的時候,還多半是在看了歷史電影或連續劇的那陣子。

『如果你是日本人,來殖民地打拼,把家都帶到殖民地,小孩生在殖民地,你忍心看見跟著來打拼的孩子輸給殖民地的小孩嗎?你告訴小孩,我們打勝仗,拿到新領土,我們要去當官、當老師,教化殖民地的人民,我們要去開疆闢土,擁有自己的田園,過更好的生活。結果小孩輸給被殖民的台灣人,這會讓小孩多洩氣……

不用法令,殖民主的天然優越感就會從地表長出柵欄,擋住台灣小孩跑到他們的前台,不讓台灣小孩反過來號令日本小孩。』

本書的主人公愛雪是出生於日治期間的高雄苓雅人。上公學校時只迷迷糊糊感受到自己身為女孩,與男孩有區別,也與同樣上學的日本人區別。受過良好教育、備受父母疼愛的她,就職雖然順遂,卻在二二八事件之際,父親因被列為叛亂分子遠走他鄉;而後丈夫也因為政治因素離開台灣。這兩件事深深影響愛雪。她赴日與丈夫會合後,便致力於事業以為丈夫的革命事業提供資金,丈夫則在海外多處召集同鄉會,四處奔走關注台灣政治。

『主人(日文,稱自己的丈夫)還是中學生時,就為農民抱不平,立志解救人民。你可以笑他的痴,一個人能救什麼人民!?但我知道,他一生都沒有或忘。逃離台灣,能在日本活下來,他心底有一個角落是懷著愧疚的…….主人也覺悟活著的人是有責任的,我們來日本,不是只為了活下來,吃好穿好,自己過得爽快而已;如何讓台灣人生活在自由,免於恐懼,不需要再逃難、遠離家鄉,才是更急著要做的事。』

愛雪晚年時已見台灣民主選舉,也見台灣選出女總統。也許丈夫當年的願望已經成就,雖不多人看見他們夫婦的付出,也無人為他們頒獎或平反當年的冤屈,但是她依然在自己的位子,積極關心台灣政治,毫不鬆懈。

作為小人物,我自己不夠關心政治。但往往這些與政治有所牽連的人也並非自願。愛雪的父親有一天得知自己被密報,逃出家門之後再無音訊。課本上所記的二二八事件是幾行字,對經歷的人來說是切身之痛。

許多家庭的失散,人世間的悲劇,對後輩說來說已無意義。若不是有許多小說影視作品帶著我們回顧,我們是忘了這些也活得下去,繼續為獎金和休假打拼。

對於我們已擁有的東西從不懷疑,失去了才知道它的重要。這個道理千年不變。在這個相對幸福的年代,前人承受了多少,唯有歷史能提醒我們。

作者後記中提到:故事中人物並非全為真實,但主角愛雪有其原型人物,作者訪問高齡八十八歲的郭孫雪娥時,對方仍精神奕奕地向她訓話:

『我們戰爭時代的人不能像你有這樣的肚子!吃飯聽到空襲,趕快放下筷子,等空襲結束回來,都不知道過多久了,還是要繼續把飯吃完。如果是你,那一晚就拉肚子了!這樣不行!要卡粗勇勒!(台語,要粗壯一點)』

旁人只見她事業成功,卻不知她所經歷的一切、她的努力與勇往直前,是建立在她漂泊的命運上;為了失散的家人,又為了台灣人能生活在安全而自由的土地上。

本書因橫跨的時代較長,角色也多,穿插的故事雜,於我對歷史外行的人讀起來確實不易。不如通俗小說流暢好讀。

但歷史原來就是這樣的。

看似繁瑣的歷史片段中,許多細節塑造了愛雪的勇敢強韌。

『你們在家講台語,也不要用『查某』。有受教育、有念書的男孩子,長大要當紳士,紳士講話文雅,會用『女史』或『女性』、『婦人』。』

『死寂,我感覺死寂。水可以從峰頂奔流下山,切過山谷,走過原野,撫過花草,衝過日光,陪過蜻蜓,游過大街,最後飛跳入海,化為波浪。水可以這麼有活力過一輩子,為什麼要安守一個庭院小坑?』

花了幾天的時間慢慢讀完,除了愛雪的人生,亦能體會到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那個世代的人物是懷著怎麼樣的想法生活,又是為了什麼而奔走、奉獻與犧牲。

閱讀歷史書籍,總覺得自己渺小。書裡成就再多豐功偉業之人,留下來也不過幾行字,更別提自己如此平凡。如此一來,對世事的執著便少一分,人生已註定終點,何須計較那些分毫?

再回到本文一開始問的問題。韓國人問:『為什麼台灣人那麼喜歡日本?』這題在雖然數年前我在讀過此書之前已有答案。此書內容也許可供佐證。又書中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愛雪的妹妹在姊姊事業有成之後問她:『辛辛苦苦賺的錢,拿出來給別人用,大姊你不會心揪一下嗎?不會捨不得喔?』當下雖然也跟著疑問,卻都逐漸閱讀的過程中有了解答。

也許那才是作者在這部鉅作中想傳達給讀者的。待讀懂了這一切,許多問題不言而喻,再看這個世界時,眼光必也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