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從地理、生物等角度,觀察各地是擁有先天優勢或是束縛,進而探討每一個看似自然的因果,背後的所有可能,以及其分別正反的論述,再搭配適當的證據,期待能找出世界變成如今面貌的終極因。
「農業的起源與傳播」章節:
從科學的方法(如放射性的碳十四方法等),以史前史的種種資料推測人類發展的脈絡。農業始於無心插柳、而馴養動物的過程卻是讓古人盡了全力,儘管在馴化的過程上,印地安人始終沒有成功利用蘋果,就像非洲人與斑馬的關係。而各大洲彼此的「生物(作物)包裹(biological package)」不同,導致彼此的起跑點極為不公平,又歐亞大陸橫向軸線(同緯度、類似氣候)的特徵,比起美洲、非洲來說,的確更方便物種在類似氣候環境下傳播。
「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章節:
講解基本歷史模式的四組近因:病菌、文字、科技、政府和宗教。
作者先從在歷史上有過一席之地的病菌說起,以地區區分、介紹人類先後和微生物間永不停歇的戰鬥;接者探討各地區文字的發展過程有的獨立發明、有的則向他人借用、擴充;討論各大洲技術演進的速率時,作者也提出「發明才是需求之母」的另類觀點;從隊群、部落(定居)、酋邦(階級出現)、到國家(多階層、法律制度與經濟行為),作者認為發展軌跡和農業發展帶來人口數的變化息息相關。
「環遊世界」章節:
一言蔽之:自然的因如何導出人文的果?
澳洲(適合歐洲人生存而)被殖民和新幾內亞(有瘧疾等病毒的保護)的不同際遇;很早就統一並「華化」的中國地區中華北與華南地區的差異;從考古和糧食等證據解釋南島語族從台灣開始大肆擴張,卻沒能深入新幾內亞的理由、歐亞大陸綜合各方面(較早的開始、糧食生產效率高、東西向交通便利)優勢輾壓美洲大陸的分析;陌生的非洲大陸其實生活著六種主要人種中的五種,並以農牧業的優勢解釋史前史晚期班圖人的擴張,甚至與歐洲大陸的比較等(非洲從未真正「馴化」大型野獸,而非單純只是馴服)。
先天可馴化的動植物資源、大陸軸線是東西抑或是南北向、各大洲與外界溝通的難易度、人口越多越有競爭壓力進而引起新的技術發明……種種因素造就今天人類的大歷史。而同樣的,歷史上也有許多因政治決定(例如孤立主義)、宗教因素等,而導致技術倒退的案例值得玩味────例如正因為歐洲在十五世紀左右符合「最佳分裂原則(optimal fragmentation principle)」,哥倫布才有辦法找到一個願意資助的人,相比之下,集權的明朝政府的一個決定就能停止下西洋的艦隊停止前進。每每要回答一個問題,似乎又得提出更多問題。
作者在收場白主張人類史是歷史「科學」:主張其以研究近因和終極因的因果過程為主要研究對象,當中以觀察、比較法與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s)等工具,甚至蘊含「預測」的功用。本書中大量使用一般人能想像、能理解的脈絡解釋,也附有多張整理完善的圖表,作為經典書籍確實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