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BY 壹團 咕咕茜

這本書是圖書館員推薦。 作者是國中的輔導老師,將他接觸到的真實故事寫出來,內文中常出現粗體字標記關鍵字句,但這是目前唯一一本我不會對此感到厭煩,反而覺得標註的句子都是書中的精華。句句都是一生該面對的大課題。

看書時孩子問我說我為什麼要看受傷的孩子,我回說:我可能壞掉了,想把自己修好,這樣妳們才不會被我弄傷,或是能將你們的傷治好。

佳句與心得:
•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最大的困擾常源自平常生養他們、照顧他們,每天與他們密切互動的大人們。...我一直以為困擾青春期孩子的重心都以同儕為主,沒想到還是親近的大人們。

• 各種惡形惡狀被包裹在所謂「愛」的糖衣下,將其合理化的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都是為了你好」,是個掛了萬年免死金牌的句子,好心、惡意都可以藏在裡面,不管結果如何都該被原諒並被暗示不接受的你才是錯誤的一方。

• 大人們內心的創傷,使其不自覺的複製了過往照顧者的行為模式,那是從小面對照顧者種種情緒壓迫時的因應之道;久而久之,便在成長過程中將自己型塑成最不喜歡的樣子。

• 我能做的就只是陪伴孩子,幫助他們長出更多力量,去對抗那些壞掉的大人施加在他們身上的一切;並讓孩子有所自覺,不再複製大人壞掉的行逕,走上那麼家長師長一再犯錯的路。...仔細想想陪伴是唯一方法,不管自己怎麼做,真正能改善對方的是他自身的轉念。對方的轉念往往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對方自身積蘊的力量夠了,開始作用了。

• 心理助人者或孩子身邊的師長,能帶給受傷的孩子最好的禮物,往往是一段「矯正性的情感經驗」,也就是為孩子創造出一段新的人際關係模式,有別於他在原生家庭的人際互動,或者有別於他與師長互動時的痛苦經驗。

• 每個孩子都是一面鏡子,讓人赤裸裸的看見自己最最脆弱與醜陋的一面,同時讓生命有機會重新選擇與成長。...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與醜陋,是個很難很難的課題。

• 當一個孩子長期感到內在無力的時候,會顯現出以下幾種現象:1. 對新鮮刺激減敏感 2. 無聊症候群 3. 想的比做的還多。

•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瘋狂的定義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行為,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
無效的方式是有功能的,其重要性遠大於獲得期待中的結果。

• 那些不被大人接受的偏差行為,或許正是孩子用來因應當前困境的方式,也是他們在當下所能想到或是能力所能及的唯一選擇。因此面對行為出現偏差或是看似不負責任的孩子時,我們先別太快做出判斷而是該試這相信,在偏差行為背後是孩子說不出口的困難。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做出不被接受的行為,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我相信你有不得已之處。如果你願意的話,請讓我知道你的困難,我們一起面對並處理困難。

• 「控制」與「引導」的差別在於,控制是只給對方一個選擇,並要他相信這是最好的選擇;引導是永遠給對方更多的選擇,並且尊重與相信對方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 「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的期待;但是你認為自己能否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方式」,這就是一個信念。真正影響孩子的往往是信念,並非期待。...以前看過一部動畫「麥兜.我與我媽媽」,我一直無法理解麥兜媽媽對麥兜無條件、衷心的信心,一直到死。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可以如此矇眼的相信某件事,不管多少與現實違背的事實。這是相信對方的能力,還是相信那個相信對方的自己。相信的力量很大,但如何能一直信任呢?

• 身為實務工作者,如果真心誠意且有系統的進行傾聽、摘要、同理與正向回應,一次又一次,即使沒有展現什麼「厲害的招式」,這些最基本的會話技巧,本身就已經是在「做點什麼」了!

• 我從個案上學到重要的一課,「提供個案當下最需要的協助就好」。這是一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相信一個人自有其堅強與韌性,當事人自己本身最清楚自己當下的狀態與需求,自有一套因應困境與自我修復的方式。

• 在助人的過程中,我們究竟是把對方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去照顧,還是不自覺得把自己放在對方前面,試著透過幫助別人來證明自己的能耐與重要性。...這個課題就如同之前對於「捐鞋、衣服到非洲」的探討,現實上重要的是接受這行為後能否真的過得更好的對方,還是那個執行這行為,自以為善良、優越的自己?

• 傾聽很費力,因為傾聽不只是聽,還得用心體會對方言語中的情緒感受,用力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思考脈絡,並在腦中拼湊出一個合理的發展圖像;同時思索著如何回應對方,讓對方覺得能被理解,同時催化對方更多的思考,激發出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