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習慣二分法的社會裡,對於不是異性戀的性向者,或是有不同性別認同的人,很容易被歸類稱之為「異數」,在過去醫學探討裡,曾經也認為性別認同/性向是屬後天養成而非先天,亦或是這些皆屬於疾病應該被治療,而這樣假設的醫學研究不但沒有治癒更正過去醫療界視為疾病的性向/性別問題,反而引發更多的醫療研究倫理的爭議性。但在探討性別/性向議題時,許多偏見來自於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來成因主要是因為這些特定族群並非大數,而且能夠為此發聲並做做有效溝通的機會非常少,因此對於他們不利的消息和印象無法在重要的第一時刻被澄清。因此當家裡出現這樣特殊議題族群的人物時,對家庭各成員間的衝擊和預期世俗眼光對家庭的影響勢必不話下,但倘若我們能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假如自己的家庭成員裡有這樣特殊議題的人存在,我們會希望他活在怎樣的社會裡?若這樣的角度思考,想來對這些永遠少數的特殊族群我們是否能夠寬待一些、更包容一些、更保留他們本來就該享有的人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