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 BY 貳團 王琁🎠

作者是個印度人,成長於孟買,整體來說,我覺得他比一般美國人更愛美國,書中有一個主調是歌頌美國。這本書的企圖心可能是想寫出像《二十一世紀的 21 堂課》那樣宏觀的作品,只是把眼界縮限在用美國看世界。而事實上提出的觀點我是沒覺得特別眼睛一亮,但在引據上非常用心。一本書的作者「企圖說明某一現象,就引述哪些資料」的邏輯一向是我喜歡觀察的地方,這本也算過關了。
.
因為是講疫情的書,當然就不免提到台灣。看到他國作者提到自己的國家,感受十分奇妙。在書中,作者認為「亞洲國家防疫表現普遍佳,因為對國家/政府的認同感較強」,不知道這個評述作為台灣公民的一份子聽起來感受如何,我一直覺得我們是認同混淆的經典案例呢。還有「台灣因為相信專家而防疫表現傑出,因為他們相信副總統陳建仁的帶領」,我個人肯定副總統絕對有影響,但若只能把帶領台灣抗疫的專家名單限於僅一人的話,我想我有更具代表性的專家名單 XDDD,在第四課裡看到這些評論後,我對他提及英德、南韓、香港、中國的現況時,心中都產生了微妙的可信度校正…
.
書中我滿認同且看完留下印象的地方:
.
和最近看的其他書一樣,提到了階級極化及社會資本漸弱的問題,當社會資本不足,階級之間日益不平等,進而互相敵視,事情就麻煩了。
.
人民是否願意配合防疫規定,其關鍵並非學歷、資訊量、居住地點或年齡,而是「支持的政黨」!廣泛閱讀並仔細關注新聞的高資訊量選民,其「黨性」其實更堅強,也就是說,聰明人強調思考,但他們的思考是不斷將材料貼到他們已認定的事實中,因此越高資訊量,反而代表他們認定的事實越難改變。
.
網路發展及疫情,讓人們回到以人類發展史上較常見的工作模式--工作與家庭結合,而不是在每天固定時間消失於家庭,造成上班跟在家完全兩個面向互相不通。
.
都市化中的生活其實較鄉村更環保,因為我們每人消耗的面積、所有資源都比鄉村中更少簡單的說,在都市裡因為密集每個人能浪費的資源反而少非常多。想想似乎也不無道理,以人均來看,這個論點成立的機會滿高的。
.
其餘的,本書略提各個面向,都是輕輕點到,如提醒大家全球化不會因為疫情停止,只會修正;及承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改變(但何時不改變呢?時間改變事情就會一直改變呀),大致上都是站在美國的觀點提醒讀者要調整心態,就沒有什麼另我太印象深刻的地方。
.
如果你有持續閱讀國際政治、經濟、疫情等等議題分析的書籍,這本可以用借的。如果是第一次切入這領域的讀者則可以考慮當入門書,我覺得滿輕鬆好讀的。

是這本:http://moo.im/a/4brG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