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5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BY 貳團 Vincent Ryan Lai 賴侑呈

心得
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出版了16卷「興亡的世界史」精裝版21冊,八旗文化目前引進十多冊,一口氣買回來放書架一定看起來很厲害!
不過我只買了一本先嚐嚐鮮,就是這本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前一陣子台灣在討論歷史教科書史觀和書寫的問題。一般人或許知道有這爭議,但是如果真的修改了,那課本或史官會變怎麼樣?我想這本書
算是一個方向。

我求學的年代,大航海時代,哥倫布,達珈馬是在世界歷史;而明朝滅亡,課本花了好大篇幅說明鄭成功取得台灣作為
反清基地是在中國史,明明是同一時空發生的事,但在學校哩,這不同學期的課程完全沒有交集,完全不相干。更別提當時的台灣,日本,蘇門答臘,印度,整個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以及美洲在歷史課裡根本一片空白,彷彿世界地圖在那些地方消失了。

這些年來,慢慢了解15~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並不只是幾個簡化名詞如哥倫布,殖民主義,黑奴貿易,也不是只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
些國家,而是歐洲發起,卻將全世界捲入,甚至型塑現代世界的300~400年。這段期間,明清兩朝也不是獨立於外,大航海時代的貿易帶來的大量白銀深深影響了當時的中國。

這本書試圖用簡易的描述,讓大部分國高中畢業就把教科書丟掉的讀者可以重新認識這時代。同時書中主要敘述也不是各個國家,而是以不同
國家各自成立的不同東印度公司為主體,公司的職員,公司的據點與據點當地的統治者,據點當地的人民以及公司貿易對歐洲母國的影響。最令我滿意的是,書中還提及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對一些平民女性的影響 (說了兩名日本女性混血兒的故事),這點讓書中敘述立體起來,讓讀者可以在腦中想像當時港口的生活。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故事一訂有開頭有結尾。隨著兩百多年時代變遷,歐洲母國與母公司也有了重大的變化,壟斷經營的東印度公司也不再適合歐洲各國的利益,於是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紛紛以不同形式解散落幕,這也帶到的本書的結尾。

當然這本書不是故事書,不會只有人物,書中一樣有附錄,參考書目,與數據圖表去輔助文字敘述。例如各國東印度公司各個年代從歐洲出發前往亞洲與返航的船隻總數比較,跨兩百多年間各種貨物佔貿易額度的比重等,這些資料讓這本書不管是入門有興趣的讀者或是有基本認識,想要統整觀念或進一步了解的讀者都有價值,我可能會再入手這系列的其他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