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
會找這本書來看本來是因為要找作者的前作影響力(2001年出版)來看,不過查了作者的名字後發現他在2016年出來了新作,所以就直接看這部作品了。美國研究學者的著作好像有個特性,就是會根據之前的研究,作進一步的探討。這部作品近400頁,其中Reference近100頁,可以見得並不是一般畫唬爛的成功經驗學作品。
本來我想以以往書摘的方式來與大家分享,不過這部作品比較特殊,只放書摘很容易誤導他人。所以我只放了部份較中性的書摘及作者的總結,與大家分享:
022
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人願意為晚餐支的金額,在名為Studio 97的餐廳,會高於在名為Studio 17的餐廳。
事實上,這種影響力也不限於數字,紅酒專賣店裡的顧客假如聽到店裡的音響播放德國歌曲,就比較可能會挑選德國年份酒;同樣道理,假如他們先聽到的是法國歌曲,他們也會傾向於挑選法國年份酒。
043
目標引導
舉例來說,假如我問你在社會生活中是否感到不快樂,你的本能反應會是尋求符合這個假設的事例,而不是找反例來否定這個可能性。相較於被問到是否感到快樂你會找出更多自己不快樂的證據。
050
照英文的說法,我們「付出」注意力(pay attention),明白暗示這個過程是有成本的。 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已經告訴我們,這項成本是以怎樣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我們把注意力投注在某件事物上,代價就是對其他一切失去專注。 由於人類的心智一次只能覺察一件事物,當下對其他事物暫時失去專注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各位有沒有留意到,同時間體驗兩件事有多麼困難? 我是指真正投入的體驗。 舉例來說,我知道自己開車的時候如果一邊聽CD,一邊找高速公路出口,除非我不去聽音樂,不然就會因為太專心聽音樂而錯過了出口。
103
我們的分析結論是,若觀眾接觸到的是威脅元素,譬如正在電視上看一部暴力電影,那麼廣告商就應該選擇「別落單」訊息,因為心思投注在威脅上的人會想要加入 群體。 倘若觀眾在電視上看的是浪漫文藝片,廣告商還傳遞上述訊息就做錯了,因為陷入愛欲的人會想要遠離群體。
我們透過實驗測試了上述想法,結果令我驚訝不已。 我們製作了一支廣告,強調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高人氣(每年參觀人數超過百萬)。 結果這則廣告在剛剛看過暴力電影的觀眾之間得到了高度好感,在剛剛看過浪漫電影的觀眾之間則發揮不了吸引力。
149
認知詩學(Cognitive Poetics)跨領域的研究人員發現,押韻帶來的流暢感可以增強文本的說服力,把「Caution and measure will win you riches」改成「Caution and measure win you treasure」變 (審慎和度量將為你贏得財富),但人們就是覺得後者聽起來更有道理。 這個例子為成功說服上了一堂迷你課:要出運先押韻。
150
一份研究針對美國十家法律事務所旗下五百名律師的名字進行分析,發現律師的名字越難唸,在公司的位階就越低,即使是外國名字也發生了同樣的效果,名字如果是不容易 發音的外國名字,這名律師的職位就可能低於擁有容易發音的外國名字的同儕。
165
一方面,她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活動,能夠確實增進個人快樂,其中部分活動,包括清單上的前三項,只需要預先鋪好梗,設法轉移注意力即可:
在每天的一開始, 列出讓自己覺得幸福感恩的事,然後給自己一段專注於這些事的時間,把它們寫下來。
在看待處境,事件,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時候,選擇看好的一面,藉此培養樂觀心態。
刻意減少花費在煩惱問題,與他人做無益比較的時間,藉此消弭負面事物的引響。
然而在另一方面,上述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努力。「讓自己更快樂就和減重一樣,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柳波莫斯基博士向我打包票。「不過,就如同改變 飲食,有紀律地上健身房你必須每一天付出努力,不斷堅持下去。」
190
他們讓受測者從一份品牌清單中挑出有可能選購的產品。 猜猜怎麼著? 受測者最不可能挑選的,是那些置入得最明顯的產品。 似乎明顯的置入會讓觀眾意識到廣告商企圖左右他們的偏好,而主動去矯正可能發生的判斷扭曲。 47%的受測者選擇了置入得最隱晦的商品,而選擇置入最明顯商品的受測者僅有27%。
199
假如我們希望對方選購法國紅酒,我們可以在他做決定之前,先讓他聽到背景中的法國音樂。
假如我們希望對方同意嘗試未經測試的產品,我們可以先詢問他是否自認為具備冒險精神。
假如我們想説服對方挑選熱門品項,可以先讓他看恐怖電影。
假如我們想讓對方覺得我們溫暖,可以先給他來杯熱飲。
假如我們想讓對方更願意幫助我們,可以先讓他們看幾張人物緊靠在一起站著的照片。
假如我們希望提升對方的成就動機,可以為他提供一個跑者贏得比賽的畫面。
假如我們希望對方審慎評估,可以讓他看羅丹著名雕像《沉思者》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