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群老師在眾多篇散文後,寫道「隨機性」的概念,「隨機性的存在或是不存在,其實不改變命運的軌跡,可是,它能夠對每一場命運,給出一個關鍵性的定義。」正如老師在這本書的創作方式,雖然被歸類於一個子題中,卻看不出文章間的關聯,所以當老師提到隨機性,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文章之間的關聯,就是組成老師這個人的關鍵,文字藏著老師的心事,語句隱射老師的生活,篇章代表老師的觀點。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篇章是〈理想的老後〉,最近我關心著少子化和超高齡化的議題,因此老師的文章引起我的興趣;老師認為理想的老年必須完成「認」與「服」的過程,不是所謂的「認老」和「服老」,而是清澈的認識,自在的服貼,終於寬敞的安頓。這樣的體悟曾在陳曉唯的《我們回家吧》看過,但是老師接著闡述的感受,讓我「大開眼界」;老年人保有足以痛哭的回憶,卻非常明白這種回憶十分貴重,不能隨意沿街叫賣,為什麼老年人害怕遺忘呢?或許理想的老年不是被許多人惦記,而是很確定自己還記得一件足以懷抱一生的事,知道自己活一次就是為了它的事。冥冥之中,老師回答了我在閱讀張翎《胭脂》的疑問,為何胭脂會那樣奮不顧身呢?只為成就自己飛蛾撲火般的愛。
老師的散文讀來有種力道,是屬於生活的,是屬於經驗的,是屬於心態的,老師用筆桿用力地在紙上,深深地刻著她人生的一部分,不為了誰,只為了自己,坦誠的、心細的描繪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