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

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數據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 BY 貳團 家得@Ryan

對於犯罪,我們總有一些誤解,認為這些加害者就是基於怎樣的心態才會犯罪,又或者是我們誤以為只要怎麼做就能減少犯罪的發生,甚至是以迷思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殊不知原來這些迷思都是毫無根據!本書舉了11個常見的偏誤,利用全球數據庫,以科學的方法分析數據以及實際案例,來說明事實並非吾等所想像。

老實說,這些偏誤其實只要闡述清楚,並輔以一或二個科學方法或案例分析就好,讀者自然能了解,不用每個偏誤都寫的長篇大論,令人失去耐心,個人在看每個偏誤的開始都能興致勃勃,可是約看到本篇的三分之二的內容時,就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翻下一篇來看,於是總是讀到放空。

先來說說對於犯罪,有二個常見觀點,一是「英雄與壞人」,它強調道德觀,認為犯了罪的人必須由司法體系全力制裁,才能防止社會墮落。二是「受害者與生存者」,它認為犯罪不是出於自私自利的選擇,其實是不利的環境所逼。這二個迥異的觀念,正是在制定相關法令遏止犯罪,所必需釐清的。

本書有很多觀點顛覆我所想像,說說幾個印象較深刻的點,貧窮是人們犯罪的真正原因嗎?作者表示這句話可能倒果為因,應該是犯罪是造成貧窮的原因。當一個城市無法有效遏止犯罪,人民便會尋找安全的城市居住而搬離,此舉造成政治稅收減少,更因財政赤字無法有效打擊犯罪,因此犯罪率居高不下。再另一個迷思,嚴刑峻法才是嚇阻犯罪的靈丹妙藥?作者表示並非如此,很多犯罪者事先並不考慮後果,也就是在作案前很少去研究此舉會讓他關多久因而打退堂鼓,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機會良好所引起的犯罪意圖,所以嚴刑的影響終究有限。最後再講一個迷思,警力越多越能預防犯罪嗎?也不一定,實驗數據顯示,沒有警察巡邏、一般警力巡邏及二倍警力巡邏,在犯罪數量上並顯著不同,且研究顯示在「熱點」派駐警力可以發揮作用。警力用在預防比用在補救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