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隨便亂買的,沒想到還蠻適合現在的我。本書倡導「小惡精神」,不要被沒有實際意義的社會眼光和刻板印象給束縛住,有些小惡行仔細思考會發現對於社會也不會有什麼傷害,要活出自己。
這本書的作者,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非常「自我」甚至有點「自私」的人,但他應該是過得滿快樂的。我覺得可以學習這樣的精神,但是不一定要做到這麼偏激(不然會有點像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中年大叔),做到自己舒適的範圍就好。
這本書前半部,覺得有點文化差異。在講人際關係的部分,當我發出「啊!這個作者應該是日本人」的感想時,往前一翻作者果然是。
他說到很多人會因為沒有朋友一起吃飯,怕丟臉,所以跑到廁所躲起來一個人吃飯。因此倡導不要在乎世俗眼光,要勇敢一個人吃飯。另外,日本人在災難時若遇到節日,所有人都不會慶祝,視為對傷者家屬的體貼。還有,媽媽/太太團體過大的同儕壓力,甚至會讓人想自殺(真的很誇張)。在臺灣,沒有這麼多顧忌,相較於日本,臺灣顯得混亂而自由,大家都滿做自己的,也快樂許多。
後半段對我現在的幫助很大,最近正在因為一個很不合的老朋友傷腦筋,不知道是該切斷,還是該繼續容忍,也為了主動提分手而感到非常大的壓力,無法理直氣壯地離開不適合的人。這本書把事情講得很通透,雖然有點殘忍,但是真的就是這樣,對別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很多時候要自己守護自己的時間和人生。
明明是一本看起來很雞湯的書但我畫了好多重點(掩面),推薦給覺得自己「人太好」或是「被束縛」的人來看看囉!
---
以下摘錄:
選擇來往的人,相當於選擇自己的人生。
討好周遭人、隱藏自我想法,就相當於把自己變得透明無色,雖然不至於討人厭,但也不會招人喜歡。有時候,甚至連存在都會被否定、被忽略。因此,被人討厭正好證明你活出了自我。
勇於拒絕你覺得無聊的邀約是非常重要的,這麼做才是珍惜自己人生的表現。
如果想要拒絕無聊的邀約,可以先查好當天有沒有國家考試,說「我要參加OO測驗」來逃脫。(臺灣人應該會直接拒絕吧?應該不需要這麼努力找理由)
對不禮貌的人要反擊回去。可以善用「所以呢?」連發,讓找事的人自討沒趣
好人做過頭,雖然不會樹敵,但也不會有保護自己的夥伴。
別人面前「裝乖」,是對自己人生「使壞」。
乖巧和停止思考,是一體兩面
發動改革、帶來創新產品或服務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怪咖」
唯有反駁不可理喻的攻擊,才會讓自己顯得可靠。
要對世間的常理、通論、定調說「NO」
所謂的世俗眼光,到底是誰的眼光?這個世俗眼光,會給你工作、付你薪水?會帶你去旅行、請你吃飯嗎?
「大人」就是會去懷疑束縛自己和社會的「毫無根據之常識」,追求事物的本質,靠自己的意志生存下去的人。是會甩開障礙,勇敢表現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