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1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BY 貳團 Amy

美國中餐文化史

這本書第一眼就吸引到我的不是書名,反而是封面上非常復古的華人街插畫,與封底明顯就是紐約法拉盛的街景照片。看過美國影集/電影就會知道,中國餐等同能外送、便宜、大份量而且不難吃的代名詞。但國外的中國速食是怎麼樣發展成現在的樣子,又或者,博大經深的中華料理到了國外怎麼會長歪了。

這本書前半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普遍中華料理的介紹,包含來源、種植方式、廚具等,歷史課本上也許曾經讀過在新石器時代以後開始有了稻,但不會知道其實一開始最大宗的主食其實是稷;又或者,其實吃狗肉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奇怪,因為狗跟豬都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同時在講解美國開國不久,清朝前期來到廣州時,當地中國人與外國人溝通使用的浜語,其實是種混合各國語言(如葡、英與廣東話)形成的。

後半回歸書名要講的,在美國當地的中餐,從李鴻章訪美、苦力在美國各地建設、排華法案,到舊金山大地震、尼克森訪華,令人訝異的是在美國的中餐為了迎合當地中下階層口味及預算,百分之八十的餐廳還是沒有太大的長進,還是又甜又炸不會太辣,有時變成波希米亞式生活的表徵,但好在剩下來百分之二十,是華人真的會用餐的餐廳,保留了中華料理的精髓,像是在紐約的法拉盛或洛杉磯的聖蓋博谷。

剛好在前年有機會去了這兩個地方,洛杉磯聖蓋博谷會賣華人愛吃的重慶的酸辣粉之外,廣場內還會有人用蕯克斯風吹月亮代表我的心;而法拉盛是紐約能買到台式波蘿及肉鬆麵包的地方,真的能解解朋友這群海外留學生、工作者的癮。

本書比較可惜的是收尾似乎少了一章來作結論,也許作者像讀者我一樣,寫著寫著就餓極,吃飯皇帝大,沒有時間再花心思來另外寫一章來收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