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愛的作者之一,賈德戴蒙的新書,他的書一向都很好讀,很容易消化,不會有很深奧的內容,可是內容卻是發人省思,他的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說明目前顯而易見的事實,也許你會想說這些內容不是大家都應該懂得嗎?但不可否認的,正因為顯而易見,所以才更容易忽視。舉個顯而易見且大家都應該懂的例子,你明知道塑膠袋對地球有害,但你還是在買早餐的時候不會拒絕或自備塑膠袋。
關於書的內容,我本來以為應該是要討論國家存亡、危機處理的大問題,沒想到除了上述的內容外,有更多的部分是讓我了解他所列舉的國家,其近代史的發展,與其說它是社會科學的書,我更想說它是歷史書!
本書一開始先藉由影響個人危機結果的相關因素,共12點,進而延伸到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相關因素,12點如下(P64-65 ,表1.2):
1.國人對於國家陷於危機中的共識。
2.承擔國家採取行動的責任。
3.建立圍籬,勾勒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4.由其他國家獲得物資和財務支援。
5.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
6.國家認同。
7.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
8.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
9.國家失敗的對應之道。
10.針對特殊情況的國家彈性。
11.國家的核心價值。
12.擺脫地緣政治的限制。
接著他一共舉了六個國家為例,分別是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和澳洲,每個國家都有其當初遇到的危機,以及如何把危機化為轉機,甚至從敗戰重新站起來並成功的擠上世界強國之列,以下就以日本來說明。
日本長期以來因島嶼地理位置影響,當時由歐洲來的基督教徒,被指控干預日本內政,並提供武器給叛軍對抗日本政府。因此幕府將軍在迫害成千上萬的基督教徒後,1639-1853年間幕府將軍限制日本人民與外國人接觸,延續了日本漫長的鎖國時期。當時的日本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仍舊是封建社會,將日本劃分為多個地域,每個地域都由稱為「大名」的領主所控制,權力最高層是幕府將軍。19世紀,美國派遣海軍准將培里率艦隊前往日本,日本被迫開放港口,並達成協議,結束了日本長達215年的鎖國政策,隨後,英、俄和荷蘭海軍亦迅速跟進。之後也與西方列強簽了不平等條約。到這邊有沒有覺得很眼熟,原來日本和當初的中國一樣,也曾被西方列強霸凌過。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宣布恢復天皇治理日本的實權,這事件被稱為明治維新,新天皇統治的時期。明治天皇很快就認清事實,就是日本人目前無法驅逐西方人。在達成這個目的前,必須先學習西方的長處使自己強大。於是明治時期的日本,尤以英、德、法和美國為借鏡,無論是派員到歐美考察學習或是請外國人到日本來教學,日本人嘗試了一系列不同的外國模式,並且從中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1870年普法戰爭,日本人甚至還派出考察員第一手觀察歐洲人如何戰鬥。最終日本花了26年的時間,才讓西方修改不平等條約。故事到這邊超勵志的阿,日本人忍辱負重,認清事實與西方學習,慢慢使自己強大起來。
明治時期,日本經歷一連串改革,變強的日本,1894年發動第一次對外戰爭,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併吞台灣。1904年的日俄戰爭,是日本初次對抗西方勢力,日本的海陸兩軍皆擊潰俄軍。1910年吞併韓國。1915年,歐洲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趁機向中國袁世凱提出21條要求,幾乎使中國淪為附庸國,要不是忌憚西方列強,中國早已被併吞。日本在明治時期的軍事擴張一直很順遂,導致自信爆棚,種下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敗因,目中無人的日本竟同時與美、英、荷蘭、俄、紐、澳作戰,在嘗了美國二顆原子彈之後,宣告無條件投降。
接下來我們以上述12點因素,來分析日本所經歷的危機,以及其處理危機的方式。明治時期的日本向外國借鏡(5),多國考察並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日本也誠實自我評估(7),承認自身不足須向西方學習。美國准將率艦抵日,日本人更普遍萌生危機共識(1)。明治日本也清楚展現了建立圍籬和選擇性接受改變的必要性(3),一連串大規模的改革使日本越來越強,同時也保留了日本傳統元素。同時也展現了外國援助的重要性(4),接受各國的教導並努力學習西方知識。日本也展現了強烈的國家認同(6),其民族性強大的優越感,從來不曾懷疑他們國家的價值。並展現了耐心,容忍失敗直到找到方法(9)。人民也普遍擁有國家的核心價值(11),促使日本人願意犧牲、團結在一起。
最後作者也提出日本和美國正面臨什麼危機,以及未來將會遇到什麼困境。更放眼全球,世界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對於核武、氣候變遷或天然資源耗損等等議題,都值得我們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