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 BY 壹團 好威der - JACKY

接續著之前所看的《Lord of Formosa》,得知揆一(Coyett)曾經寫了一本書控訴及反駁世人對他的誤解,因此就找了這本書來看。
揆一其實是瑞典裔,因此在他擔任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時的行政長官時,有許多人都質疑他的忠誠,當然這也成為將他定罪的理由之一。暫且不論這本書的作者是誰,因為此書的發行時間在荷蘭失去台灣後的10多年,時間相當近,因此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荷蘭當時為歐洲海上強權,對於明朝遺將究竟為何可以成功擊敗荷蘭這一點其實在國高中課本並未仔細探究。只有在以前國中課本曾經讀過「與荷蘭守將書」,主要是敘述鄭成功如何寬宏大量,讓荷蘭人安全退出台灣。
看了《Lord of Formosa》以及《被遺誤的台灣》,大致可以了解荷蘭失去台灣的過程。
1. 荷蘭的心態
荷蘭為17世界海上強權之一,在歐洲展開地理大發現的時期,東印度公司已成功佔領許多殖民地,面對自己軍事實力相當有信心的荷蘭,完全不相信被滿人打得落荒而逃的鄭成功會挑戰東印度公司。
2. 人禍
揆一是一位相當有才能有遠見的行政長官,然後也因此遭人妒忌與人結怨,再加上東印度公司決策錯誤、聽信小人讒言(p208),導致整個行政體系均不挺揆一。
以上種種均可看出揆一孤立無援的窘境。
3.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腐敗
在本書中,揆一不只一次指出東印度內部公司的腐敗無能。
揆一認為,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在選才時,太過重視應徵者的人事關係,而非才能(p21);到了後期,又因為有許多職員在海外斂財,東印度公司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因此對於想再回任公司前往海外的職員,一律拒絕,公司方會認為其居心叵測。然而這種狀況卻使得有經驗的老員工無法貢獻其所長,新任者又不懂運作,使得公司繼續腐敗。(pp225-226)
有趣的是,在不錄用的所有應徵者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把這些人依其性質分成不同派別,亦即「天主教徒」、「吹牛派」、「神秘派」、「懺悔派」、「誹謗派」等,每種人都有其不錄用的理由。(pp229-235)
看完本書後,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失去台灣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整個失去台灣的過程,似乎就是公司內部的內鬥所致,如果鄭成功當初沒有被打敗,後面的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